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颜如玉的美,美在耐看、识趣、豪气、有作骨且狐媚酥骨 的温柔。 (第11/12页)
杨寅虎本来就知道官场里没有永远的 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利害关系,只有成王败寇;但他仍以为人虽在官 场,但这班行武出身的人,毕竟还讲义气。 颜如玉的这些作为,顿使他绝了望,灰了心,所以后来的蒋辰龙曾一再向他 保证,日后不会忘记他培植之恩,杨副局也只是“姑妄听之”而已。 杨寅虎决定舍颜如玉而取蒋辰龙,是因为他知道:颜如玉并不是实践自已理 想的最佳人选。以蒋辰龙的侦缉能力,比颜如玉只强不弱。而且,蒋辰龙和自已 有很多相似这处,可以说是同一类人。他要借这个案子来实践自已的理念的最佳 人选只有蒋辰龙。 日后杨寅虎自己回想起来,不免要归咎于自己太过追求完美。他那次侦案的 失败,不是败在侦案方向,也不是败在破案技能,而是败在他的“理念”上。他 的“理念”、一则尚未圆熟,二则在当时可说是逆势而行。 天下大势不可造。事难莫过于逆势,聪明人善于把握潮流,顺应时势,迎合 上意,尤其是官场仕途,逆势而行,当如仰天自睡。一旦失势,即只有捱打的分 儿。 杨寅虎有感于西方司法的完备与侦案技法,认为严谨刑侦会是必然趋势。司 法体制在变,一味的刑训逼供已不能做为侦案的主要手段。现行的以案发率来判 定一个辖区的治安好坏,就如同过去以离婚率来判定人民是否生活的幸福、安定 一样的可笑。所谓民不举官不究,被辖区警官施压私了或匿而不报的又有多少呢! 而匿不住的案件也只是躺在卷宗里无人问津罢了。政府对惊动了他们的大案采取 的姿态是到案发现场和警局里巡视一圈以示重视,施压限期破案是政治介入的唯 一作为。 限期破案,对杨寅虎来说没有比这更令人悲哀的作法了。那些侦破无果的案 件仅只是无为而已,但限期破案的结局就意味着冤假错案在政治的外衣下变成了 铁案。真是悲哀的为民负责呀! 为此,杨副局想通过这次侦案为警局的发展树一个里程碑,他出身法警,所 以能设身处地,为干警和犯罪嫌疑人着想。他原受过正统的刑侦训练与警德教育, 不但重警德,也有素质函养,他有鉴于潮流的趋向,便想在日后任局长时,在局 里奠定一种新的以侦缉破案为主,讲求物证,注重实据,严束和尊重司法,崇尚 警德情cao和侠义精神的气象。 可惜他眼高手低,无法得尝所愿,侦案所获的证据一直不能达到他所想要的 满意成度,随着破案限期的临近,这一役成了他刑侦生涯的一个低潮。对于冼兴 艾组的破案证据他虽心存疑惑,但迫于市委的压力也只好作罢。 杨寅虎从此几乎“一撅不振”,他不能晋身局长,退才副局,但噩运似乎缠 上了他,工作上的吃力不讨好使他费心劳神,耗损甚巨,与市政领导关系的不洽 更让他如坐针毡,寡欲难欢。不得已而托人情调任司法局任副局,所以一度过得 很不得志。 直至这次7。16大案的发生。颜如玉需要一个经验丰富、惯于合作断案的 司法鉴定专家来鉴定此案为纵火,她想到了杨寅虎。书记兼局长冼兴艾认为这是 化敌为友的好时机,同时也是寻求鉴案的好途径,而且这“合作”是意味着他事 业向上的又一契机,他也乐意向市委请调杨寅虎回来协助鉴案。 杨寅虎回到警局,发现人人都只听令于颜如玉,当年他的统制力已不存在。 颜如玉在表面上似乎还很“尊敬”他,但却完全没把他的意见“放在心上”, 而且常常在有意无意间流露出一种“戏谚”,仿佛在向他强调:“看!杨寅虎的 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看我颜如玉的了!” 杨寅虎觉得内心的受伤与愤怒是无以言语的,因为这个人可是他一手培植的 啊! 所以他分外了解蒋辰龙的感受。 他和蒋辰龙都只是在强充门面的失意人。 他更了解的是:颜如玉是警坛里以“真材实料”来领导干警们断案任副局兼 刑警队长的“典范”,只要有她在的一天,局里的干警人人都会“奋不顾身”, 只为那前程的远大。 在颜如玉统领刑警队之后,刑警们虽没有常允在任时的张狂霸道,却有着更 深的难以言表的乖张之气。为了控制发案率,调节各方面的关系,警匪俨然已成 一家。但社会何其复杂,各色人物不等,可谓是众口难调,发生磨擦就成必然。 于是,颜大队长就会时不时地出现在各式的抓捕现场冲锋陷阵,运筹指挥, 不论多危险的现场都可见到她的身影。 杨寅虎知道颜如玉为何“不怕死”。 其实她是怕的。 可是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