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细烬落金沙 (第1/2页)
清明时节雨纷纷,冯凭原收起油纸伞,拍下半身水珠,远望着接天莲叶无穷碧的湖水,长叹了口气。他是回乡来祭祖的,父亲被朝事所牵,脱不开身,于是今年便是他独自一人归来。走在湿漉漉的青石道上,行人匆匆,偶有叫卖清明稞的小贩走过。那是本地的特产,是用鼠鞠草同糯米一道碾碎了,加水搓成球状,包些腊rou、腌制的芽菜,拧紧了口,放在蒸笼上蒸熟的。 他一直不怎么喜欢那股气味,少时不大愿意吃。现在却生出了一点兴致。冯凭原走了上去,正要问怎么卖,就见两名少年人相携,快步跑了过来,同那小贩嚷道:“多少铜子?” 说话的年轻人相貌极美,艳得惊人,竟让见惯了美人的冯凭原都怔住,痴了几许。可少年瞧也不瞧他,只拽着身侧的同伴道:“咱们运道真好,才说呢,就看见有卖。汝光,你要吃几个?”他语气轻快,嘴馋的样子更添几分稚气。 “汝光?”冯凭原想起了这个字。他没记错的话,此人今科是名落孙山,不过清流徐大人特意挑出他的文章,大加夸赞。他叫宋桓,表字汝光。 父亲评他是个格外不识时务的,还说若非今年这一科是他为主考官,怕是宋桓就要进殿试了。而且,看徐大人的样子,显然对他极为满意。冯凭原也就记住了这个名字,远远地瞧过那么一眼,是个端方如玉的君子模样。他以为自己并不记得此人长相,现在却渐渐浮现出几分相熟的姿态来。那么应该确实是他。至于这位殊丽,却不知是谁?冯凭原有些好奇,没有当即离开。 宋桓看了一眼伫在旁侧的冯凭原,微微欠身笑着问道:“这位公子也是来买果稞的?” 随着他的话语,宁良玉才注意到这个陌生人,也点头笑了笑,十分随意地去攀宋桓的肩。他们共撑一柄伞,少年肩膀处落满了水珠,像淋湿的猫一样晃了晃脑袋。 “家弟无状,让公子见笑了。” 冯凭原也笑起来,胡乱应道:“哪里哪里,令弟朴拙赤诚,实在教人羡慕。” 相互寒暄一番,也就无话可说。宁良玉并不关心眼前的冯凭原,当即伸手去抓宋桓的袖子,娴熟的掏出一只钱袋子来。他狡黠一笑,落在旁人眼里,好似只得意的狐狸。 那兄弟二人买了五只,用油纸包住,正要离去就被冯凭原叫住。 他撩起袍子上前几步,刻意不去看那抱着吃食的少年人,对宋桓问道:“我看公子实在有几分面熟,却想不起在哪里见过,不知今年三月,公子可是在京师?” 宋桓愣了愣,反倒是旁边的宁良玉替他答话,“不在!” 冯凭原这下无话可说,尴尬地挤出一点笑。他是阁老家的公子,即便在京师,也没人能这样给他脸色瞧。倒是宋桓拍了拍宁良玉的脑袋,踌躇了一会儿,道:“不才未能登科,曾下榻京中半月有余。只是,实在不记得见过公子。” “兴许是我看错了,”冯凭原讪讪道,眼尾却在扫旁边蹙眉的少年郎,眼睛睁得很圆,两颊气鼓鼓的,似乎觉得他戳了人家的伤心事。 宋桓告辞后,就带着少年离去了。两人着一样布料的衣袍,乍看之下,很容易被误以为是兄弟。 冯凭原知道自己会很快在殿试上看到宋桓。毕竟朝中为了平衡势力,父亲与清流一脉,每隔三年便会交换主考官的位置。凭着徐阁老对他的赏识,来年登科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果不其然,三年后的春天,他在殿试上看到了宋桓,也看到了那个美貌少年。原来他叫宁良玉,也原来他们并不是兄弟。 金樽清酒,丝竹声声。堂上的君王却是百无聊赖,心里正在想宁良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