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满翅蓬山雪(三) (第2/3页)
闹。宁良玉是不吃太甜的果脯的,宋桓自己一般般,堂弟们倒是很喜欢。于是他兜里总是要揣个装果子的布囊。 吃糖吃的多了,便蛀了牙,半夜里疼得睡不着。大人们之间的龃龉,闹到小孩子头上,就是他宋家大房的长子专门带坏弟弟。宋桓幼时好读李太白的诗,尤其喜好的两句“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听了这话,宋桓当即就要找小叔讨说法,拿了自己削的木剑气势汹汹。最后,被父母联合起来教训。拿竹条抽了一顿,躺了三天,还要念早就滚瓜烂熟的孝经,全靠宁良玉溜进来同他说话解闷。 宋桓显然也想起来这件事情,有些别扭地说:“等过了年关,再回去看看吧。”还在京城的时候,他一回去,父亲就要拿孝道来压他娶亲,实在是让宋桓有些怕了。 “你呢?户部若是不忙,就和我一道去罢。” 宁良玉怔住了。起初的一年,他是同皇帝提过回乡祭祖的,当时想以这个借口躲两天。却不想天子看透了他的想法,要遣两名禁军随行。于是他也就没能成行。再者,宋桓的父亲当了半辈子的夫子,将君臣父子看得极重。他终究是外人,纵是一个人去了,也没甚话说。但是,宋桓在,就全不一样了。 “怎么啦?心不在焉的,问你同我一起回去么?”宁良玉的沉默令他有一点忐忑。翰林院的时候,他们也常常在中秋和年关的时候回乡。彼时刚刚入朝,两人皆心性未定,就是闲不住。算起来,宁良玉父母早已亡故,回他家中又算怎么回事呢。宋桓怕他推拒,细思这几日两人相处的点点滴滴,又觉得宁良玉也未必抗拒自己,如此反复琢磨,也不见眼前人回话。他无奈之下,叩了叩桌案。 宁良玉并未回神,直到宋桓骤然点他的眉心,这才反应过来,赶忙点头,心道:届时称病告假两天,等宫里知道,我人都走了。 宋桓见他颔首,笑着说:“既如此,等过了年,我就给父亲写信。” 小小的红泥炉,烧着一柄铜壶,温着新酿。 宁良玉持着瓷盏,脸颊腾起醉意的红晕,浑身都暖了起来,眸光变得格外温柔,静静地看着宋桓,听他讲军中的细碎琐事。行军途中遇见的老妇人,听说他们是陈老将军麾下,热忱地挑了一担两大瓦罐的雀酢,是用酒糟、五香腌制过的,一打开盖子就香得很。他们吃淡而无味的干粮多日,见了这小食一个个都馋不住。最后还是陈将军的侄儿作主,不能白拿,给银钱对方也不收,便遣了几名兵卒去她家中,见着事就做。 对于打仗,朝廷忽冷忽热,民间却是热切得很。先帝休养生息了四十余年,也俯首称臣了这许多年。绫罗绸缎,宗室女子统统都送过了,依旧无法阻挡外敌的野心勃勃。最后还将他自己也挟去了。今上的心思,朝中也大都明白。于是这打仗便也成了门学问,怎么打,胜到什么程度。这个道理,宁良玉清楚,宋桓清楚,陈慎比他们更清楚。 今年的年关回京,就是安抚圣上。 他听着宋桓的故事,看着他在浅淡香雾中清俊疏朗的模样,问出了一直想问的事情。 “汝光,这场仗还要打多久呢?” 厢房燃着的香丸已经烧得差不多了,可宁良玉却觉得眼前的烟雾愈发浓厚,让他有些看不清宋桓的脸。户部执掌天下钱粮,军需用度他比谁都清楚。皇帝不想输得太糟,也不想赢的太彻底,于是摇摆不定,批了红的折子还能收回。朝令夕改,宁良玉每每觉得疲倦之余,还要应付天子带着情欲的雅兴。即便他竭力不去回想那些痛楚又闷热的性事,身体的余韵也依旧如刀割般折磨他的意志。 分离越久,心思反而愈发清明。遥远少年时代里,两人共乘一舟的回忆也反复想起,随之而来的,则是汹涌如潮的羞耻与痛苦。 “兰若,你醉了。” “我没有!” 喝醉的人总是喜欢这样反驳。宁良玉也不外如是,原本白玉似的耳垂变得通红,在昏黄的光晕下仿佛透亮的宝石。宋桓朝他走了过来,打算把人抱去榻上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