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在三国_第六十九章 开言纳谏的灵帝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六十九章 开言纳谏的灵帝 (第2/2页)

是要做什么?不知玄德兄是否准备献策?”

    刘备见周围并无侍卫阻拦,便开口道“先生此问,可是问错人了!在下不过一草莽之人,如何知晓陛下想法啊!就是在下想献策,也想不出治国大策啊!若是让在下上阵杀敌,没准刘某还能领兵上马。”吕恒听刘备回答,登时感觉问错人了。悠悠一叹,准备转身自己考虑。

    还未转身,便发现小宦官已经发到自己这边了。接过纸和笔,吕恒准备随便写写应付了事。毕竟灵帝什么德行,作为一个穿越人士,吕恒是再清楚不过了。刘宏在位20年,是宦官在汉朝历史上最长的统治时期。宦官的编制名目繁多,令人眼花缭乱,而且它们在灵帝时代更是有增无已,灵帝更是突破常制一次便册封了十二位中常侍,史称“十常侍”。建宁二年(169年),在宦官曹节病重时灵帝以其为车骑将军,他死后又追赠为车骑将军;中平元年(184年),又任命中常侍赵忠为车骑将军,负责对讨伐黄巾的将领论功行赏。

    刘宏执政早期,中常侍王甫、曹节深受他信任,后来王甫被司隶校尉阳球害死,曹节逝世,张让和赵忠便成了刘宏宠信的宦官,刘宏甚至将二人比作自己的父母,可见对宦官的依赖。宦官们在雒阳修建的宅邸非常高大,有一次,刘宏到永安候台登高观看雒阳城。宦官们请中大人尚但进谏:“天子不适合登高,登高则百姓离散。”刘宏居然听信,便作罢。

    刘宏在位的另一项创世之举,更是骇人听闻――卖官鬻爵。光和元年(178年),刘宏在其母亲董太后和及常侍们的教唆下,又尝试卖官。朝廷公开宣布可花钱买到自关内侯以下至光禄勋下属虎贲、羽林等部门职位;卖官的规定是:地方官比朝官价格高一倍,县官则价格不一;官吏的升迁也必须按价纳钱。求官的人可以估价投标,出价最高的人就可中标上任。除固定的价格外,还根据求官人的身价和拥有的财产随时增减。一般来说,官位的标价是以官吏的年俸计算的,如年俸二千石的官位标价是二千万钱,年俸四百石的官位标价是四百万钱,也就是说官位的价格是官吏年收入的一万倍。段颎、张温等人虽然功劳很大,声望也很高,却也都是先交足了钱,才登上公位的。及至后来更变本加厉,以后官吏的调迁、晋升或新官上任都必须支付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官位标价,也就是说,官员上任要先支付相当他25年以上的合法收入。许多官吏都因无法交纳如此高额的“做官费”而吓得弃官而走。

    刘宏成年后,设置西园供自己享乐,灵帝将卖官所得收入用于西园的建设。中常侍吕强进谏:“天下财物都是陛下的,何必还分公和私?”刘宏不听。卖官的政策一直持续到刘宏逝世。中平六年(189年)四月十一日(5月13日),刘宏去世,谥号孝灵皇帝,葬于文陵。

    刘宏一生几乎败坏了东汉的所有元气,估计唯一优点就是其喜好辞赋,作有《皇羲篇》、《追德赋》、《令仪颂》、《招商歌》等。他作为皇帝对于天下唯一贡献也只有文学了。

    熹平四年(175年)三月,刘宏根据此前杨赐、蔡邕、马日磾、李巡等人的建议,下诏命儒学大师们校正《五经》的文字,又命蔡邕用古文、大篆、隶书三种字体书写,将其刻在石碑上,竖立在太学门外,使后来的儒生晚辈,都以此作为标准。石碑刚竖立时,坐车前来观看以及临摹和抄写的,每天有一千余辆之多,填满大街小巷。

    熹平石经的刻立为读书人提供了儒家经典教材的范本,并开创了中国历代石经的先河,启发了捶拓方法的发明,对印刷术的发明也有间接影响。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