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02节 (第3/4页)
,胆子实在太大了。哼,他将女婿升为五品官,这样龌龊之事,也只有张说能做得出来。” 李隆基知道宋璟向来瞧不上张说,就在那里微笑听言。 宋璟继续自顾自说道:“不过御史台奏闻张说有谋反之心,此事有些太过了。臣明白张说的禀性,他于大节处尚能把持,唯小节有亏。” 李隆基当然明白张说的禀性,否则也不会如此处置了。 宋璟又道:“臣在东都,难识圣上深意。张说既罢中书令之职,陛下为何还将此职空悬,为何不让源乾曜继之呢?” 李隆基叹道:“源乾曜与张嘉贞大致相当,他们办事勤谨,绝不会出格;然中书令一职,所居之人须有前瞻眼光,且能善掌时事屡有创意,源乾曜在此节上略逊,朕由此犹豫。宋公,你有人可以荐于我吗?” “陛下择人甚严,且开元以来频换宰相,则宰相一职难以久任,臣现在一时想不到人选。” “嗯,莫非宋公责朕使宰相任期太短吗?” 宋璟摇头道:“陛下在任期内给予宰相莫大的权力,使其能将聪明才智用于政事上,于国大有裨益。然人之性情往往容易懈怠,且易结党,则宰相不宜久任。”宋璟说到这里,脑中忽然晃过一人,遂说道,“陛下欲让荐人,臣现在想起了一人。” 李隆基还是相信宋璟之眼光的,急忙催促道:“宋公请言。” “臣以为张九龄可堪为任。” 李隆基闻言大为失望,说道:“张九龄如何可以?宋公莫非不知吗?张九龄与张说有师生之谊,且与张说走得甚近。想是宋公不知,他已被出为洪州都督了。” 宋璟道:“陛下欲寻得人,须摒除门户之见。张九龄与张说亲近不假,那是因为张说昔年对张九龄有恩,由此可见张九龄极重情义。陛下啊,他们虽为师生,然性情迥然不同,张说有才无德,而张九龄则德才兼备。” 李隆基根本听不进此言,遂打断宋璟话头说道:“此事以后再说。唉,宋公最重人之品德,你且不可以此偏颇遮蔽双目啊。” 宋璟摇摇头,叹道:“除了张九龄,臣现在实在想不起他人了。” 李隆基不以为然,又对自己的眼光颇为自负,心想天下文武官员众多,何愁无人可选?他又端盏饮茶,将话题引向闲话。 宋璟观看洛水两岸美景,心中又有感触,叹道:“陛下,岁月实在不饶人啊。臣如今的心思尚在壮年,然每去一岁,身子就渐不如昔。” 李隆基眼现疑惑之色,问道:“宋公精神饱满,身子也壮健,为何出此言呢?” 宋璟抬手指了指双腿,说道:“臣现在脚步蹒跚,一年不如一年。陛下,臣有一请,望能照准。” 李隆基示意宋璟继续说话。 宋璟道:“臣这些年腿脚还算灵便之时,就居住长安以备陛下问询。若行走艰难时,请陛下准臣来此洛阳养老。臣这些日子,愈来愈喜爱洛阳的风物饮食了。” 李隆基想不到宋璟正在规划自己的死日了,心想人皆寿夭有期,每人难以回避,其心中忽有异样心思,竟然忘记回答宋璟之言。 李隆基与宋璟饮茶叙话的时候,李林甫来到牡丹园赏花。其时正是牡丹花期,满园姹紫嫣红,极有富贵之态。 李林甫今日前来观看牡丹,其实想借实物琢磨牡丹画法。他师从李思训学画,技法以“金碧辉映,重彩高奇”为特点,以此法来绘牡丹最为相宜。他徜徉在花丛中凝神观看,竟至痴迷。 这时,有人在后面说话道:“李大人,请借一步说话。”李林甫愕然而顾,就见身后立着一位相貌奇丑的小太监。 小太监继续说道:“请李大人随咱家行走。” 李林甫心中觉得奇怪,然并不多问,就跟随小太监沿花径向园后走去。他们走过一道花墙,就见这里独立隔出一个小院,里面摆满了各色牡丹。 数名宫装之人簇拥一位丽人正在那里指指点点品评牡丹,小太监令李林甫停下等候,他独自过去禀报。 那名丽人抬眼看看李林甫,一抹笑容顿时漾上脸庞,任何男人观此模样定会怦然心动。那丽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