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_第148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48节 (第5/5页)

帝之位上。

    安禄山满足于在洛阳称帝,无意在兵锋最盛的时候乘胜攻取潼关,由此给李隆基带来了喘息之机。

    天宝十四载十二月长安与潼关

    前方败绩的讯息接连传往长安,李隆基忧心如焚,又对诸事进行了安排。十二月十五日,即洛阳失守的第四日,李隆基授皇十六子李璘为山南节度使,皇十三子李璬为剑南节度使。他之所以如此授任,自是基于安禄山占领洛阳之后,汴水漕运由是断绝,江淮租赋势必改道江汉,然后输入关中。李隆基令其二子主持山南和剑南道,其目的在于巩固京城的后方。

    李隆基办完这些事儿,也没有忘记在潼关镇守的高仙芝和封常清。

    同日,李隆基同时颁下两道敕书。一道敕书颁往河西镇,召哥舒翰入京前往潼关主持防务;另一道敕书,则由边令诚携带前往潼关宣旨。

    这道敕书即是高仙芝和封常清的死令。

    边令诚先召见封常清宣旨,以“讨逆无效,丧师失地”之罪予以处斩。封常清早知死罪难免,就将早就写好的遗表捧至边令诚,让他转呈皇帝,表中说道:“仰天饮鸠,向日封章,即为尸谏之臣,死做圣朝之鬼。若使殁而有知,必结草军前,回风阵上,引王师之旗鼓,平寇贼之戈铤。臣常清无任永辞圣代悲恋之至。”

    高仙芝再被唤来,他在百余名陌刀手的簇拥下,再见封常清的尸身已躺在芦席,知道自己今日难以独活。他听完圣旨,悲愤地说道:“我退兵至潼关,罪也,守死不辞;然以我减截兵粮及赐物等,实小人诬我也。”他如此说话,即是斥责眼前的边令诚。

    是时将士们闻听欲斩高将军,不约而同地聚到门前,在那里大呼冤枉,以头碰地,其声震天。边令诚生怕将士生乱,遂令刽子手速斩。

    高仙芝又看了看封常清的遗体,悲戚地说道:“常清,你随我自微及著,相处甚笃,今日又与你同死于此,实为天命啊!”言讫,从容被斩。

    边令诚唤来右武卫将军李承光,令他在哥舒翰到任之前,署理这里的军务,然后匆匆返回长安。

    第二十四回 促战溃败失潼关 闻惊仓皇弃长安

    天宝十五载正月初一,哥舒翰被人抬至潼关门楼上向东眺望,此时的洛阳城内,安禄山正在那里举行皇帝登基仪式。昔日大唐的一东一西二位郡王,如今成为敌手东西对峙。

    哥舒翰入朝行至半途,晚间入浴室沐浴之时,忽然中风瘫痪。李隆基授其为副元帅之时,一些人认为派一个瘫子主持潼关军务,令人堪忧。李隆基听闻这些风言风语不以为然,说道:“哥舒翰威名显赫,其虽瘫痪难行,而眼光智计不失,放眼天下能抵御安禄山者,唯此一人而已。”

    李琬被授为元帅,不必亲赴前线,无非挂名而已。然其被授为元帅的第六日,忽然离奇暴死。如此一来,李隆基又授给哥舒翰一个全新的军衔,名曰“皇太子先锋兵马元帅”,即哥舒翰为皇太子李亨的先锋元帅,则此次东征冠以皇太子的名义。天宝十四载二十三日,哥舒翰率领集来的八万将士奔赴潼关,这其中有哥舒翰从河西、陇右诸藩调来的五万部落兵。李隆基先在勤政楼与哥舒翰壮行送别,再令百官到郊外饯行。大军出发之后,就见旌旗兵戈绵延百余里,可谓壮观。如此八万余人再加上高仙芝、封常清的残兵,则潼关守军共计十余万人,对外号称二十万。

    哥舒翰此时凝望关外,就见关下依次设有三道壕沟,这些壕沟皆宽二丈,深一丈,壕沟的前方更设有大量的鹿角刺木,如此态势再加上险要的潼关,委实易守难攻。哥舒翰观此情状,回首对众将说道:“高仙芝与封常清当初弃守陕郡,退守潼关还是有眼光的。唉,只是叛军未大举来攻,他们自乱阵脚自伤太多,却搭上了高仙芝的一条命,可惜了。”

    哥舒翰未到潼关之前,这里军务暂由李承光主持,其闻言说道:“哥舒元帅所言甚是。高将军和封大使当时以为,贼军远来,利在速战。官军唯有凭险坚守,不可轻易出关,此为上策。”

    哥舒翰道:“不错,我若当时在此,也会选择此策。嗯,传我帅令,各部唯凭险坚守,不得出关一步,违令者斩!李承光,今后由你职掌步军,马军由王思礼职领。你们可分出一半人轮换守关,另一半在关内cao练。唉,这十几万将士骤然集在一起,须下大力气让他们依军令而行。”

    守军十几万人依然为乌合之众,除了哥舒翰带来的蕃兵稍有战斗力之外,其他人多为市井之徒。士卒们缺乏斗志,将佐们彼此摩擦,哥舒翰由此确立首先守关、再次整兵的方略,实为正确之举。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