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15章 生活水平显著提升 (第2/2页)
重,虽然结实。 这时候,南芬就有跑市里的货车了,街里和赵家那边早早就有了水果摊,都需要上货,就有人发现了商机开始跑运输。 大家合起来,运费均摊,每天定时跑一趟。早上四点左右出发,中午回来。 上货的地点在市里一洞桥农贸水果批发市场。火车站后面。 货车拉着人顶着月色顺着山路直接到达市场边上停好,然后大家下车去吃早餐,上货,扛回来装车。 车装好以后自己往回走,上货这些人去坐火车或者长途客车回来。车拉了货就装不了人。 货车满载走山路很慢,会比人后到南芬,然后一家一家送过去。 货卸下来以后,要拉回家里分拣,清理,挑出不好的,然后分类装箱才能拿出去卖。 存放也是个问题,要不时的倒堆儿,就是活动一下,要不然会上热烂掉。蔬菜水果都是‘活’的,也会呼吸。 于是家里的厨房就被水果占领了,大箱小盒左一堆右一堆的。 “这屋这么一弄,挑水和煤的太挤了。厂里现在弄液化气,一个罐子里面装着什么气儿,当煤烧,现在不少家都弄呢,要不咱们也弄一个?不烧煤了。” “多少钱?划算不?” “一个罐二十来块钱,用完了再换,划不划算的,没用过呀。到是干净,也不用挑水和煤了,也不用挖黄土,也没有烟。现在不少家都办了。” 刘桂新皱着眉头在心里算账,考虑着是烧煤还是烧罐划算。 家里的每一分钱都是经过这样的精打细算最后做出的决定,不是小气,也谈不上节俭,只是一种无奈。 节俭是一个无法定义的概念,是完全相对的,就看你的参照物,而且没有具体的范围和定义。中国老百姓的节俭往往只是来源于生活的艰难。穷的。 “那,办一个吧,先用用看看,你不是说干净嘛。要是用用太费钱就还是煤炉子,这炉子先不拆。反正弄一个用完了换不换不也是咱们自己说了算吗?” “嗯,自己说了算。罐有押金,要是不想用了把罐还回去押金就给退回来。” “那行,那就弄一个吧。” “要不再弄个电饭锅得了,那玩艺儿煮饭快,米淘好放里加水就不用管了,也不糊也不用看着。现在这弄点饭都离不开人。” “……,也行,贵不?” “我明天去看看,单位老耿刚买了一个,在班上嘘火呢,明天我问问他。” 做生意越来越深入人心,市场越来越活跃,人们的意识还有生活在慢慢改变,生活水平也在慢慢的,无声无息的提高。这就是八十年代的贡献。 刘桂新的水果摊子正在十字路口,原来老逮家卖冰棍的地方。老头两口子年纪太大了,今年也收了摊子,干不动了。 市场很简陋,就是在路边用砖头和预制板搭起来一条“摊位”,也没人管,都是自发的维护着规则,更多的人都是摆着地摊:在地上铺块塑料布或者纸壳子就开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