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藏杀机:清代四大奇案卷宗_第16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6节 (第1/5页)

    [左宗棠,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道光十二年(1832)中举,之后六年中,曾三次赴京会试,均名落孙山。左宗棠自尊心极强,三试不第后,打算“长为农夫没世”,但他的才干却得到了当时许多名流显宦的推崇。名满天下的林则徐曾在长沙与左宗棠彻夜长谈,认定左宗棠是“绝世奇才”,将来“西定新疆”非他莫属,将自己在新疆搜集整理的珍贵资料全部交给了左宗棠保管。太平天国兴起后,左宗棠先后入湖南巡抚张亮基、骆秉章幕府,初露峥嵘,引起朝野关注。后投入曾国藩幕府。咸丰十一年(1861),左宗棠由曾国藩疏荐任浙江巡抚,督办军务。当时有个富甲一方的杭州商人胡雪岩,号称“活财神”,曾在左宗棠粮饷短缺时拔刀相助,主动筹集了二十万石粮食。前任浙江巡抚王有龄曾任命胡雪岩办理全省粮饷、军械、漕运等事务。左宗棠上任后,委派胡雪岩担当湘军粮食转运的重任,同时还负责与洋人打交道。胡雪岩出钱组建了一支“常捷军”,聘请法国军官为教练,装备以洋枪洋炮,由勒伯勒东任统领,日意格为帮统,后扩充为中英混合军,配合清兵对太平军作战。很快,靠着这支常捷军的军功,左宗棠升任闽浙总督,从此踏入封疆大吏的行列,成为湘军中仅次于曾国藩的第二统帅。但曾国藩九弟曾国荃攻克天京后,曾国藩、左宗棠二人因为幼天王下落一事打嘴仗绝交,从此失和,数年不通往还。左宗棠后出任陕甘总督,过湖北时遇到曾国荃,谈到昔日的绝交。左宗棠强调当日曾国藩有七八分过错,自己也有二三分的责任。难能可贵的是,曾左二人虽然绝交,之后却没有因为个人恩怨而在公事上掣肘对方。左宗棠西征时,曾国藩负责筹饷,始终尽心尽力,且推荐自己最得力的湘军将领刘松山随之西征。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喜讯传来,曾国藩自叹不如,认为左宗棠的能力天下无二。但西征的胜利又引发了二人新的矛盾。左宗棠平定新疆有功,被誉为民族英雄,清廷拟封左宗棠一等公爵。慈禧太后认为当年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克复天京,仅获封侯,左宗棠收复新疆,湘军将领刘松山功不可没,而且是曾国藩所派遣,最后决定封左宗棠一等恪靖伯晋二等侯,刻意亚于曾国藩。左宗棠对此愤愤不平,逢人便骂曾国藩。但在曾国藩死后,左宗棠却出人意料地送来了亲手书写的挽联:“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欺无负平生。”对二人的相交作了一个中肯的评价。]

    太平天国的宝藏如同曾国藩和他一手创建的湘军一样,一直是清廷的心腹大患。马新贻赴任两江总督,也负有追查这批财富的秘密使命。他还清楚地记得他到两江上任前,最后一次在紫禁城养心殿觐见慈禧太后时,心情是何等的不安与张皇,出来后竟然发觉自己的内衣都湿透了。那时正是秋天,秋高气爽,他却大汗淋漓,汗出如浆,这自然是因为慈禧太后交代的使命太过重大,他深知其中的利害关节,甚至性命攸关,才会失态如此。

    尽管马新贻事先已经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来到两江后,他才发现局势比想象的更为严峻和艰难。几万湘军虽然解散,曾国藩的势力却依旧弥漫大江南北。尤其是被裁的湘军大多数没有回乡务农,而是四处游荡,明目张胆地掳掠,比土匪还要凶残。连曾国藩本人都不得不承认说:“余设立水师,不能为长江除害,乃反为长江生害。”湘军中不少人原来就是哥老会成员,后来更多被裁的湘军参加了哥老会,导致黑社会势力大为扩张,成为社会的一大公害。

    马新贻生性好强,决意采取强有力的手段来对付湘军。他自上任两江总督后,勤勤恳恳,花了大力气来整顿社会秩序,追查太平天国财富的下落,由此引来无数充满敌意和杀机的目光。马新贻对此心知肚明,他自知深深地触犯了湘军的利益,两江希望他死的人不计其数。自从来到这座“湘半城”后,他总有孤身闯入虎xue之感,没有睡过一天好觉。若非如此,他又怎么会以总督之尊,格外花心思在这四营自己亲自选拔栽培的新兵上呢。

    同治八年(1869),先是前任两江总督曾国藩以“宜练兵不宜练勇”为借口,在原有练军四千人外,增练八千人;接着是江苏巡抚丁日昌上奏,说“江苏省自淮军全部撤防以后江苏抚标兵仅有一千六百余人”,且多有老弱,于是大力招募补充勇丁,分左、右二营,练习洋枪及开花炮诸技;两江总督马新贻终于也坐不住了,上奏说:“江南全省额兵一万二千七百余人,分防各处,徒有其名,必须化散为整,始能转弱为强。”(《清史稿卷一百三十二》)于是从督标内选千人分为左、右营,从浦口、瓜洲营内选五百人为中营,又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