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赌(名门非闺秀)_第38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8节 (第2/4页)

,不过十多年前就离婚了。外婆去世后,小姨用分到的遗产买了4套房子——她有三个子女嘛,然后自己在街上买了个店面开什么精品时装店,其实就是从广州进点样子时髦,面料垃圾的时装来卖,挣点钱是有的,但是挣到的钱真是不多。我姨妹从她妈那就得了一套房子,然后天天伸手要花销。现在我妈的兄弟姐妹们在合伙开公司,才刚刚起步,业务都没怎么展开,我表妹就以为她妈的那点股份,就能保她这辈子吃喝不愁了,其实,他们那公司,走灰色地带,啥时候被取缔都不知道。”

    卫旭思索着:“你外婆的遗产,几个子女平分,你姨妈能买4套房子一个店面,你们还每人都能分点珠宝首饰。你家过去是上海的大资本家么?”

    这时候两人要换10号线了。两人下车再上车,正月里地铁确实很空,换了10号线后,居然还坐到了位置。

    毕岚想了想,决定跟卫旭从头讲起:“嗯,大资本家么,该怎么定性呢?我外公家是江苏镇江的望族,外公参加过满清最后一次科举,据说当时才十几岁,然后去英国留学,回来后在上海经商,但是就在要解放的时候,我外公的一艘从欧洲装满货的船在黄浦江入海口沉了,偏偏那船和货,外公都没买保险,于是一下子就破产了。外公受不了这个打击,解放后不久就病逝了。外公病逝,外婆带着5个未成年的孩子,家里佣人一堆,开销庞大,收入全无,坐吃山空,靠变卖家产度日,我妈说当时我外婆的一件虎皮大衣,长过膝盖,虎头连着衣领子,做了个风兜的——卖了两百元,客厅的整套红木餐桌椅一把一把卖掉,一把椅子卖80元,值钱的珠宝,我妈的钢琴,都这么卖掉了,所以我妈不让我学钢琴......”

    “后来就是文革了,已经不是卖不卖的问题了,直接有人上门来要东西。一个上海三流大学的图书馆上门来借我外公当年留英时带回来的一套世界名著丛书,那套书是限量版的,然后又不断的上门来借,我外公书房有三间,当时都被搬空了,后来文革结束,落实政策,家里人第一件事就是上门去要回这批书。呸,要借要送也轮不到他们那所烂校。后来外婆去世的时候,把这批书都捐给了上海图书馆。”

    “再后来就是抄家,被赶了出去,然后除了小姨外,其他子女一个个上山下乡。所以除了我妈外,我那些舅舅姨妈的学历都很低,初中,小学,结婚对象都很差,都是当年插队落户时找的当地农民。我的这些表弟表妹们也都学历很低,除了我外,只有一个表弟是硕士毕业,其他的连大学都考不上。”

    毕岚叹了口气:“文革结束,房子还了回来,已经被糟蹋得不成样子。当知青的子女拖家带口的都回来了,房子变得拥挤不堪,连门房车库都住上了人。我和我妈两人睡一个卧室,不过,我六岁就被送到了北京爷爷家,一幢大别墅,虽然装修差了点,但是只住爷爷奶奶,我,再加一个警卫,一共四个人,这才住得舒服了点。”

    “然后就是我舅公——我外婆的弟弟回来了,他当年从上海出逃的时候,外婆给了他两件自己的陪嫁,外公给了他10根金条,他金条用光了,但是外婆的两件古董却还了回来——其实要不是当年给了他,也早变卖了。舅公要报恩,于是给我妈办到了美国,后来我也去了美国。”

    卫旭点点头,当他听毕岚对美国签证过程这么熟悉时,已经想到毕岚可能有留学经历,而且她是突然冒出来的周音韵同事,如果留学归来,在宝华工作,就很解释得通。

    毕岚继续说:“其实我妈家里人一直挺穷的,舅舅姨妈们学历低,回上海又没好工作,孩子又多,住得又拥挤,彼此口角不断,吵到虽然都是亲兄弟姐妹,同住一个屋檐下,彼此见面不打招呼的。直到9年前外婆去世,情况才忽然好转,因为那幢房子卖了3500万,那两件古董在香港也卖了几百万,5个子女平分。我妈家人这才咸鱼翻身......”

    卫旭吃惊,怀疑自己听错了:“你外婆的房子9年前卖了3500万?”

    毕岚翻了个白眼:“那是淮海西路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