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95节 (第3/3页)
时,周守素的态度却极为含糊, 一瞧就是袖手旁观。 永徽帝虽不擅理政, 在龙椅上坐久了, 大约也能揣摩出周家的打算—— 剑南坐拥天险, 富庶一方, 是个易守不易攻的好地方。若朝廷强盛、皇权稳固, 剑南尚需俯首称臣, 非但要如实缴税,便连节度使的任免都须听命。可一旦朝廷式微,无力辖制, 便能偏安一方,将赋税权柄留在自家,守住门户后,便与土皇帝无异。 周守素显然是想当土皇帝。 先前郑獬握着陇右时,对剑南之富庶虎视眈眈,周守素不胜其烦,有求于朝廷,虽不甚听调令,赋税上倒未太过贪扣,勉强过得去。后来谢珽举兵,南边生乱,禁军平乱失败后,周守素立时换了嘴脸。 很显然,周家乐见天下生乱。 只要流民未平,朝廷时刻危悬在乱兵刀锋之下,自然无暇去管剑南的事。而别处节度使中,除了郑獬那种愣头的,没人会闲得没事干去攻打天险自找麻烦。斗而不破的乱局,于周家而言是最有益的。 如今周家忽然示好,不管背后是何原因,打着多复杂的算盘,有一点几乎是确定的。 周守素绝不会彻底平定乱民。 更不会让朝廷安稳。 此刻,皇家若出尔反尔赶走了谢珽,周守素会如何行事,谁又说得准? 反倒是谢珽,虽说桀骜狂悖、藐视朝堂,却不似周家首鼠两端。只要能平定流民之乱,解了燃眉之急,河东的两侧还有宣武和河西两位节度使夹着,有斡旋的余地。 总比让周家吊着不上不下的好。 他心里掂量过后,便觑向吉甫。 吉甫最会揣测圣意,焉能不知帝王的心思?且诚王颇有野心,不像贪玩的太子好拿捏,他既忍气吞声的求了谢珽,自然不愿坐视诚王与剑南联手,凭空夺走这差事。 遂起身拱手道:“汾阳王连选派将士的名单都拟了,可即刻调人南下,协助禁军平乱。若流民顽固,实在难以镇压,再请周将军出手也不迟。” 诚王岂会退让,当即争辩了起来。 …… 朝堂情势上各有见解,单凭一张嘴巴自然很难说服对方。 诚王原就对谢珽深怀忌惮芥蒂,见谢珽明面上与吉甫携手,暗地里肆无忌惮的斩除徐元杰,只觉此人狂傲悖逆,绝非善类。但徐元杰的事上他没半点证据,此刻就算想离间也无实据,便只能挑着旁的来说—— “汾阳王固然英勇善战,却也有狠辣无情之名,战场之上向来斩尽杀绝,从不留活口。这样的能耐,对敌时自然无妨。但朝廷解决民乱,为的是江山稳固、百姓安居,既需震慑也得安抚,若尽数赶尽杀绝,未免不妥……” 叽叽咕咕的长篇大论,自幼熟读的理政治国之语,他信手拈来。 总而言之一句话,谢珽心狠手辣,若对乱民赶尽杀绝,不合朝廷平乱的初衷,也会令流民恐慌,誓死抵抗,令平乱之事更为棘手。相反,剑南节度使调兵遣将都极为方便,是平乱的最佳人选。 先入为主的揣测,他说得堂而皇之。 永徽帝素来看重颜面,纵觉得诚王这话有点过分,却不好在宴席上发怒斥责,只渐渐沉了脸。 谢珽置若罔闻,仍岿然端坐在席上,举箸慢尝菜品,不辨喜怒。 阿嫣心里却渐渐腾起怒气。 哪怕从不踏足朝堂,她也知道诚王今日为何执意阻拦,无非是存了夺嫡的私心,想将筹码握在手中而已。 原本永徽帝说两家合力夹击时,谢珽与周希逸均未出声反对,偏他不肯死心,摆着慷慨之姿大放厥词。流民作乱火烧眉毛,他身为皇子,看重的仍只有私心! 何况,谢珽怎么就赶尽杀绝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