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元王朝(出书版)_第30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0节 (第3/7页)

之民,抚养无异”。在攻伐中,凡明军所占地方而民心惶惶者,明军将帅就立刻出榜安民。在攻大都之前,朱元璋强调:“凡元之宗戚,皆善待之”,这样,明军就在最大程度上孤立了元朝廷,保证了明军的胜利。

    郭守敬在科学上取得了什么成就?

    郭守敬,字若思,顺德邢台(今河北邢台)人。他是元代最杰出的天文学家。他在科学上的贡献是对于天文学的研究和天文仪器的制造,同时,在其他领域也取得了不少成就。

    古代集市图因为辽金以来的《大明历》已经使用很久了,误差越来越大,因此,忽必烈决定设局改定历法,命当时著名学者许衡、王恂、郭守敬负责这件事。郭守敬认为,要想制定精确的新历,必须首先制造和改制天文仪器。制造天文仪器是郭守敬在科学上取得的第一项成绩。

    首先,郭守敬制造了简仪。简仪比以前所用的浑仪简单方便,但设计精确,刻度最小分格达到1/36度,观察结果也自然准确了许多。为了观察太阳的位置和日食,郭守敬还设计了仰仪。他还改革了圭表,创制了景符等仪器。圭表是观察日中影长变化以决定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天文仪器。郭守敬改革后的圭表,使观察的误差下降到原来的五分之一。景符是定影像的仪器。景符和圭表结合起来使用,可以观察太阳、星星和月亮。

    利用这些仪器观察、测量所取得的成就,是郭守敬在天文学研究上的第二大成就。经过大规模地观察,他不仅测定了各观察点的纬度与夏至日昼夜长短,还测定出黄赤交角为29°90′(合今23°33′53″),这个数字与当时实际交角有极小的误差,但这被认为是科学上的一大进步。

    在实际观察与天文研究的基础上,郭守敬等人编制出了著名的《授时历》。《授时历》采用的是一年为365.2425日这一观察研究数据,这个数据比地球实际上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仅仅差26秒。当时这是世界上最精确的数据。《授时历》的出现,对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帮助。

    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郭守敬也有光辉的成就。这集中体现在他负责修建疏通的大都至通州的运河,极大地方便了南北的漕运。此外,郭守敬在数学方面也有成就,写了一些专著,可惜现在这些著作都失传了。

    郭守敬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科学事业。他亲自从事科学实验,善于吸取前人长处,因而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他十分勤奋,直到八十六岁去世时,他也没有中断自己的研究。

    王祯在农学方面取得了什么成就?

    王祯是山东东平人。他一生在做地方官时很注意当地的农业生产,研究农业技术,总结农业生产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写出了历史上著名的《农书》。这部书代表了他在农业上取得的最大成就。特别值得提出来的是王祯这部《农书》,很注意南方和北方农业技术和农具的异同、功能,并对之进行比较、分析,顺应了当时的实际需要。《农书》的内容丰富,主要分为如下三大部分:一部分是《农桑通诀》。这是农业总论。内容包括农业史、授时、地利、耕垦、耙劳、播种、锄治、粪壤、灌溉、收获以及植树、畜牧、蚕桑等方面。内容十分广泛、完整,自成体系,且科学、实用。比如关于“授时”和“地利”,王祯很重视传统的不违农时,他强调播种一定不能违背农时,一旦违背农时,就会带来许多不良后果。他对各地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做了比较,指出农作物因环境而变化,应选择适宜环境的作物。又如关于“播种”,他认为,首先应选种,他推广了优良的品种;他还提出多种经营和轮种。又如“粪壤”,粪壤即是给土地施肥。他列举了大量肥源,认为施肥是提高地力,改造土壤的关键。关于“灌溉”,他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事”的主张。提倡兴修水利,克服天灾,夺得丰收。还有许多内容,包括推广北方“锄社”,解决农忙劳力不足等。

    二部分是《百谷谱》。这部分主要叙述各种农作物、蔬菜、瓜果、竹木等的培植方法。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棉花的推广。他反对棉花只适应于南方种,不适宜于北方种的观点,他详细介绍了种植方法,并断言,北方种棉也可以获利。

    三部分《农器图谱》,是《农书》中最有创建的部分。书中共有三百零六幅图,包括各种农具、农业机械图、农舍、灌溉工程、运输工具、纺织机具等。并附有文字,说明其构造、来源、演变和用法等。其中有不少是当时的新创造,如四牛拉的犁、下粪耧耘式耧车等。

    此外,王祯在鼓风方面和活字方面也有创造性的贡献,促进了经济和印刷业的发展。

    王祯在长期与农民的接触过程中,深深体会到了农民种地的辛苦和收获的不易。他在《农书》中说:“种田是多么艰难啊!而高高在上者,不知道衣食来自何处,只知道骄奢yin逸,不想想寸丝口饭,都出自农夫田妇之手,反而对他们拼命剥削和压榨。”因此,王祯的《农书》是一部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