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97节 (第2/3页)
平仓最密集最大,可以说是朝廷赈灾的最大底气。 如今徐非竟说,通州的常平仓发现不妥。 赵文煊眸光当即一凝,接过密报,垂眸细看。 密报上说,通州最大一处常平仓,最少有几处本应该满仓的粮窖,似乎是空了。 这几年冬季严寒,由南到北,范围非常之广,其实对春耕是有些影响的,因此每年粮食产出并不充裕,仅仅够维持市面所需罢了,常平仓消耗了以后,便暂时没有得到补充,因此,有部分粮窖空了也是常事。 不过,朝廷也不急,因为常平仓储备量很大,且几次赈灾都是用通州的,附近几个小些的常平仓还没动过。 再不济,等明年开春后,还能调度南方的常平仓补充。 可现在问题来了,若这些本来满仓的粮窖真空了,那究竟空了多少?胆敢动常平仓的人位置肯定不低,万一他把京畿之地的常平仓全动了呢? 冬季河面结冰,南方粮食调度不上来,今年冬季,灾民该如何安置? 一个处置不当,很可能不少贫苦百姓冷饿至死。 赵文煊面色阴沉如水,快速看罢头一封密信,又接着看第二封。 探子得到粮仓消息立即递上去,上峰一边继续报上去,一边便利用手上资源,探听这件事。 两封密信前后脚到,第二封由于时间太短,也不真切,只影影倬倬,察觉似乎牵扯到两党麾下。 “啪”一声响,赵文煊将密信猛扔在书案上,勃然大怒,“混账至极!这些人竟胆大如斯。” 没有真正当家作主过,是不会知道百姓民生分量有多重,赵文煊执掌藩地军政要务多年,将秦地打理得整整有条,从不是一个尸位素餐的上位者。 亦是如此,他才会如此震怒。 赵文煊不反感夺嫡,甚至党争,因为只要有了利益,这些是不能避免的,但若是参与夺嫡党争之余,竟敢折腾民生大事来动摇国本,他深恶痛绝。 这件事情,不知道太子或越王是否知情?或者参与其中。 赵文煊在紫檀大书案上坐下,阖目沉思片刻,睁眼,沉声道:“徐非。” 一直安静立在案前的徐非拱手,立即应声,“属下在。” “你传信下去,命通州的探子动起来,先设法弄清楚,这粮窖究竟有多少是空的。”赵文煊蹙眉,道:“还有京畿附近的常平仓,看是否都满窖。” 赵文煊常年在外,虽每年都往京城投入不少探子眼线,但若要与太子越王相比,他的耳目势力还是要薄弱很多,毕竟,那二人的大本营便在此地 就好比这次常平仓事件,发现情况不对的探子身份一般,只是个小管事,若非偶然,他绝对没机会发现。 探听粮窖虚实,便是他们的极限,再上头的事情,只能多费点心思,从别处着手了。 赵文煊沉吟半响,又如此这般详细安排一番,徐非俱认真听了,记在心上。 末了,他提笔写了五六个名字,再次吩咐道:“东宫,越王两处,让我们的人多多留心,看这些人是否频繁进出,或者被太子越王提起。” 这五六个人,都是官职不低,且有可能碰触到常平仓粮食的官员,最重要的是,他们明里暗里,都投靠了两党。 他们都是这次调查的重点对象。 至于如何处事,便要等情况查清楚后,赵文煊才能下决断,京城不是秦地,并不是他一言堂的地方。 徐非立即领命,拱手告退,欲离开安排。 赵文煊敛目,淡淡补充道:“靖海伯府与庆国公府,也须多加关注。”二者是东宫与越王的头号心腹干将。 再次提起庆国公府,赵文煊声音平淡若水,既无憎恨疑惑,亦无亲切关注,无波无澜。 * 越王府。 “那事如何了?”越王进了书房,打发所有下仆,一边自己随手解了披风,一边问身后的靖海伯。 由于越王要外出当差,靖海伯也等了很久了,他掩上隔扇门,便立即说道:“殿下,事情俱已查清,乃任明蔚那小儿所为,东宫并不知情。” 任明蔚,是户部左侍郎,两年前便投于东宫麾下,是太子手里颇为重要的一员。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