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生活_第8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8节 (第1/4页)

    喝的是煮茶:先用茶碾子,把茶砖敲下一块碾成茶末,再用茶罗,把茶末过滤一下,然后把茶末投放到滚水里,像煮饺子一样煮上三滚,最后喝那一锅茶汤,有的大户人家还会在茶汤里加一些姜或者别的东西,那个味道林亦是真心喝不惯。

    所以他以前只喝凉白开,喝茶是这两年才开始喝的,他家这两棵茶树,是他在大青山的一处山谷中移植过来的,林秀才说这棵茶树最起码有二十年了。

    他看到[茶经]中记载有制作绿茶的方法,就试着做了些,做出来的茶就他自己喝,连林秀才都不喝!说口感太涩喝不惯,没有茶砖煮出来的茶好喝。林亦对此不予置评,但他想应该是习惯问题。

    茶经是前朝陆羽居士,用了二十六年时间,完成的研究茶叶的巨作,书中记载了,他对茶叶的游历考察,历经三十二个州,将了解到的各种茶叶制作方法和途中所了解的茶的见闻轶事记下,做了大量的茶记。

    书中对于茶的起源、形状、功用、名称、品质;都有很详细的描述。

    对采茶制茶的用具,如采茶篮、蒸茶灶、焙茶棚等;论述茶的种类和采制方法等等。对茶的叙述非常全面,林亦看完后感叹真是部了不得的著作,写的非常好,对于产茶地的描写也非常生动,都让他产生想去看看的冲动了。

    而林亦采用的制茶方法,就是书中介绍的蒸青绿茶,这种茶是用蒸笼蒸,用蒸汽杀青,蒸汽温度高、时间短、等茶软化后揉捻、干燥、碾压、造形。这样制成的茶叶叶色、汤色、叶底都特别绿,沏出来的茶会很好看,就是茶的香气较闷带青气,比较苦,涩味也重,估计这也是这里的人喝不惯的原因,当然他也承认他制茶的手艺一般,所以茶叶的色泽和味道没有书中描绘的好!

    作者有话要说:  感谢看文,感谢收藏,谢谢o(n_n)o

    ☆、第 29 章

    烨朝缴纳田税,是在秋收后就开始缴,县衙会派遣收粮官员到镇子上收粮,不过只会在镇上收三天粮税,如果你缴粮税时间晚,错过了镇上的,那你就要去县里缴了,大青县离新安村太远,大家当然不愿意去县里缴粮了,到县里就要雇车,庄稼人那会花那个钱啊,所以大家一大早就挑着自家要缴纳的粮食,往镇里赶,希望能排上前面交税。

    烨朝南方是可以种植粮食两季,北方一年一季,而且这里冬天寒冷不好过,发展是落后于南方的,这也是一些南方官员瞧不上北方官员的地方,但是烨朝定都的京城重地,在偏北方一些,所以真正被南方官员瞧轻的的其实是他们北方五郡。

    当时林亦听林秀才给他普及官场常识时,听到这一段不由唏嘘,真是啊!到哪里都有地域歧视的现象,不过这种现象,也就是存在一些世家大族之中,老百姓还是一样的,毕竟谁的日子也没有比谁过的好多少。

    听他爹林秀才说,近些年朝廷也在改变这种现象,把南方的官员北调,把北方的官员往南方任职,多少有些成效。

    林亦也是一早就赶着牛车,拉着要上缴的粮食往镇上赶,现在是早去早排队,他因为是赶着牛车,会比别的人快些,下午应该就能交完回来。

    有些地方远一些的,中午赶到青山镇,你下午根本缴不上粮食,只有排队在那里呆上一晚,次日上午才能缴纳上。

    看到前面牛镇泰,正用扁担挑着两大框粮食在前面走,林亦把牛车停下,让他把粮食放上来,牛镇泰可能是当厨子的原因,身材有些偏胖,挑着两石粮食,身上的rou也一颤一颤的跟着扁担抖动。

    “牛大哥你今天不上工吗,快把粮食放上来,我这里还有地方。”牛镇泰听了也没跟林亦客气,把粮食放车上,自己也坐在车沿上。

    用袖口擦了擦脸上的汗水:“上工,我们要巳时以后才开门营业,我先挑着粮食去排队,我娘会晚些去,等她去了我在去上工。”他们家就他一个男丁,这么多粮食她娘和她媳妇也挑不动,他先去排队,等晚些她们在去能轻松些。

    牛镇泰现在在镇里酒楼当厨子,一个月有一两银子的工钱,他家的日子在村里过的算很好的了,但是他家劳动力少,所以就四亩地,种的粮食除了上缴粮税,他们家都留下自己吃,他娘当年是被饿怕了,所以每年他还会在镇里买些米回来。

    看着亦哥儿这一车粮食赞叹道:“亦哥儿你家收成怎么样啊,这一车得有十石了吧。我家今年收成还行,要缴四石。”亦哥儿家的地收成一直都很好。

    林亦听了呵呵一笑:“还行,这里是十二石,今年雨水足,收成都好。”

    烨朝一亩地的收成在250到300斤之间,农民种地就是看天的,今年天好雨水也正好的话,大家收获就会多些,每亩地收成能到300斤左右,天不好雨水太多或太少,都影响收成,在古代当农民真的不容易。

    烨朝重量换算是一升=六两,十升=一斗,一斗=六斤,十斗=一石,一石=六十斤。

    牛镇泰听了林亦的话,别有深意的笑着说:“那也不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