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62节 (第3/4页)
在两人大眼瞪小眼,比赛定力时,一名面色严肃的嬷嬷走上凉亭,沉声禀报。 谢长亭和安乐公主一听,只能暂停角力,点头道:“嗯,知道了。” * 这一天的蹴鞠比赛过后,果然,顾青云的预感是正确的。 从这一天起,京城各个官衙、各个部门的人开始热衷于踢球,每个休息日比赛不断,蹴鞠的热情被激发出来,尤其是户部,颠覆了别人对他们的印象,认为他们能文能武。 此时有一种观念突然流行起来,那就是“更好的身体,才能更好地为陛下尽忠效力”。 对于顾青云而言,此次比赛还造成一种后遗症,那就是他的名气更大了。京华小报特意把这次的比赛过程详细写出来,有几个人是重点夸奖的,其中就有他的名字。 看着小报上对自己不吝笔墨的夸奖,顾青云看了觉得有些尴尬和羞涩。 是不是太夸张了? 球赛过后,他之前上交的有关于云南问题的策论终于有了反馈,结果很好,他第一次被封尚书点名表扬,这让他觉得自己的心血没白费。 之后,顾青云被其他同僚围着恭喜,大概是因为球赛的缘故,他和其他人的关系比以前融洽,没有人说酸话和怪话。 第157章 名气 夏朝初建时, 面对云南土司隐隐自立的威胁,参照前朝后期有识之士提出的“改土归流”之法, 朝廷做了大量工作,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最终成功把土司制改为流官制。 现在云南的官员大部分都是朝廷派去的,少数任职的当地人也几乎是对朝廷没有敌意的土司, 所以如今的云南没有几十年前那么危险,反而容易出成绩。 只是即使因为战乱、逃荒,有中原地区的汉族百姓迁移到云南去居住,还带去了其他地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如今的云南仍然比不上其他省, 每年交的赋税不是在倒数第一就是倒数第二。 顾青云看过资料,还做过相关的统计, 自然知道这个情况。在其位谋其政, 在皇家藏书楼借阅了许多资料,再结合他后世学到的知识,他专门就云南发展的问题及策略写了个奏章,因为是公事, 就写题本,还盖上印章。 官员本来就有给皇帝上书陈事的权力, 只是有时候自己的奏章不一定能到达皇帝面前。因为在给皇帝看前, 内阁大学士就已经票拟过,而皇帝一天要看的奏章非常多,有些时候不一定能看到你写的。 顾青云自认为自己写的奏章还是具有一定可行性的, 于是在写完后就先给阮郎中看了,再由阮郎中呈给户部左侍郎,最终到达户部尚书的手里。 如果封尚书觉得好的话,由他递给皇帝,更能引起皇帝的重视。再加上顾青云本人是户部的官员,这种公事总要自己部门内部同意才好上呈,而里面写的策论如果能实行的话,还要户部的人配合。 至于其中的功劳被分薄之事,这是题中应有之意,是应该的。 相反,如果是告状之类的奏章,顾青云肯定不会通过公开的途径上呈,直接递到通政司那里才是最好的办法。 当然,顾青云现在这么做是有一定风险的,万一有上官冒领功劳或者是不屑于你写的东西,那就得想另外的办法,还会得罪上官。只是以顾青云如今的名气,基本上是不可能发生这种事。 为何?因为名气。 是的,名气,不管是因为他写出的算学书还是因为一系列的话本,顾青云都在朝中和民间拥有一定的名气,虽说称不上人尽皆知,但起码不是无名小卒。他写出来的奏章,即使不是字字珠玑、惊天动地,他的上官看到后也会分出一点耐心来看,不会随手搁置在一边,丢到垃圾桶,不见天日。 也就是说,顾青云写出来的东西,已经有让人重视的资格。 而这才是他一直追求的。无论是努力写算学书,还是为了挣钱写出的话本,归根结底,顾青云最想要的还是名气,也就是影响力。 对他而言,有名气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