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69节 (第2/2页)
,甚至升堂拜母,逐为刎颈之交。 而后来,孙坚猝然离世,十七岁的孙策承了父业,周瑜便自然成了他最得力的臂助。其时,外有豪强袁术欺其年少,虎视眈眈;内是部下离崩,义仆星散,全然孤立无援。两个十六七岁的少年共同面对着外交内困的棘手形势,同心协力,步步筹谋,外御强敌,内结助力,历经数年终于踵事增华,初步奠定了江东基业,成为雄据吴地的一方豪强。 其时,孙伯符、周公瑾皆不过二十余岁的青年,又都是姿仪俊美,衣冠济楚,风流为一时之冠,故江东一地,并称其二人为孙郎、周郎。 而周瑜则尤其风流蕴藉,他出身名门,雅擅音律,凡听丝竹管弦,但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有歌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这般一个人物,黄硕心下自然也是有几分好奇,几分仰慕的。 但这一回,孔明的回信却来有些晚,已拖到了年末,正是赤壁之战甫落了幕,孙、吴两方联军大破曹cao,经此一战,周公瑾饮誉天下,诸葛孔明声名雀起。 这一年,周瑜三十三岁,诸葛亮二十七岁。 他的回信字字落笔凝正,言语之间是少有的郑重:“其人雅量深致,性度恢廓,堪称当世俊杰。” 而后,他字里行间便透出几分惋惜来:“唯惜孙伯符天寿不永,盛年早逝。” 黄硕其时看信到这儿,心下也是一叹——那个少年有志,英达夙成的孙伯符,在十七岁承业之后,短短十年,便与其父之般,死于弓矢之下,享年二十七岁。 当真是造化无常。 其后,又十七岁的少年——孙权,在兄长死后承了父兄基业。同兄长当年一样的年纪,也同当年兄长一般的胸怀大志,但却因年少稚嫩,难以令群臣服膺。 此时的周公瑾,已是统率三军的、重兵在握的中护军,他越众而出,当着所有的面,对这个十七岁的少年稽首而拜,行君臣之礼,以头触地,表示自己愿臣服翊戴,而后,群臣纷纷仿效。 而赤壁之战前,曹cao发来战书之时,江东诸人大多都欲请降,关键之际,便是周公瑾果决明断,决意一战。之后,更在此次大战中居功至伟。 此人的节义气度,智计筹谋皆是令人慨叹。 只是……孙伯符已逝,如今的孙仲谋,同他之间却没有那般总角相交,垂髫同乐的情份。而莫论他再怎样表忠示诚,一个手绾兵符,掌着三军调度的大将,也难以令主君全然放心罢? 那时候,读罢了信,黄硕心下暗叹一声。 只是,不想短短两年之后,孔明便一语成谶。 赤壁之战落幕后,周公瑾奉命独守江陵,却在两年之后匆匆请求回吴——其中因由,若细细推敲,只怕是孙仲谋已生了猜忌之心? 世事浮云,人心原本就是最难掌控的。 不久,周瑜便病逝于吴下,时年三十六岁……究竟缘何陨命,至今仍众说纷纭,但孙仲谋因疑其不忠而鸩杀大将这种说法,一向也没有断过。 如今,斯人已逝整整四年,黄硕跽坐在辛夷花荫之下的竹簟上,默默看着那幅薄绢上,孔明清隽端敛的字迹“其人雅量深致,性度恢廓,堪称当世俊杰……唯惜孙伯符天寿不永,盛年早逝。”不禁心下长长一叹……良久无言。 她在树荫下静坐良久,却忽闻门外有匆促的马蹄声跫跫而响,渐近了来。 婢子闻声前去应门,看着门外十余名高大的披甲兵士和三辆穹顶双辕的马车,竟是被这阵仗微微惊了一跳。 “请问,黄氏夫人可在府上?”领袖模样的兵士语声亢然清亮“我等奉军师之令,前来接夫人入蜀相聚。” ☆、 第107章 诸葛亮与黄氏女(十一) 襄阳距成都一千三百余里,因为驾车的皆是骠悍良马,脚力不俗,原本也只是五六日的车程。但半途中意外逢了春末一场连阴雨,绵绵密密落了数日,前方道路泥泞难行,一行人马只得在邸店落脚,待得天光晴旺了方继续上路。又因着车中乃是身份贵重的女眷,为免颠簸,一路的行程都颇是稳缓,所以断断续续走了月余辰光方抵蜀中,时令已然入夏。 成都最初乃是古蜀国的国都,开明王朝九世于自樊乡迁都于此,取周王迁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而得名蜀都。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先后吞并巴、蜀,六十余年后,蜀郡太守李冰造石人作测量,建起了工程浩大的湔堋(都江堰),使这一方巴蜀山水从此蓄起了千里沃野,万顷良田,从而成为天府之国。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