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71节 (第2/3页)
师傅这里来,家里的大门随时为你敞开。跟你爸妈说好了,让他们送你过来也行,你自己坐车过来也行……” 孟旭:“师傅,我知道了,我会好好跟您学医,也会经常过来,只要您不嫌我烦就行。” 听了这些话有点心塞的孟云哲和邱莹莹:“……”怎么感觉儿子是给别人养的。 孟家搬走后,宁馨在罗振兴的帮助下,把女儿送进附近的小学当插班生。晓晨有奶奶杨秋菊照看,宁馨比较放心。 紧接着,到了宁馨开学的日子。 因为多年没有实行高考,年前参加这次高考的考生并没有严格的年龄限制。所以考上大学的学生年龄相差比较大。 宁馨去报到这天,杨秋菊因为好奇,带着孙子凑热闹跟儿媳妇一起去大学报到。 婆媳俩一起走在大学校园里,看到什么样的学生都有。好几个都是背着行李带着孩子来上学的;还有脸很嫩的学生,这种一般都是刚毕业的学生。有的是夫妻俩一起来上大学,还有师生一起考上的…… 杨秋菊悄悄跟儿媳妇说:“宁馨,你看那个学生,看着不得三四十了,他可比玉航老相多了。不过运气真好,人家都考上大学了。” “是啊,挺不容易。” 很多知青不知在乡下受了多少苦,好不容易有考大学的机会,当然要珍惜。 第111章 就这样,幸运的大学生们开始他们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 这批考生中, 有很多是经历过艰辛的知青, 得知上大学的就会来之不易,所以开学后特别勤奋好学, 有不懂的问题不是追着教授问, 就是问懂得的同学。有的同学甚至在教室学到很晚,直到快息灯才回宿舍就寝。 因为宁馨有中医基础,对大多数中药的特性非常熟悉,所以大一的课业对她来说有点简单。 对初学中药的学生来说,要记的东西很多,教授也会经常提问同学们问题, 检查同学能记住多少。教授发现每次提问到宁馨,她都能快速准确地回答出来, 有些知识甚至在课本上没有讲到,宁馨也能说的非常全面。 因为宁馨的优秀表现, 教授特意问过宁馨才知道,她懂中药是因为家学渊源,从小就跟外公学过中医,比别的学生起步早, 很多知识已经根深蒂固刻在她的脑子里,所以她现在学起来毫不费力。 有教授还真跟宁馨的外公舒嘉年认识, 得知宁馨是舒嘉年教出来的,对她多了份看重,经常会安排宁馨做些事情。所以宁馨的大学生活忙碌起来。 好在教授知道宁馨家里还有两个孩子, 大多是安排她在校时做事情。能者多劳吗。 宁馨觉得课程轻松,就私下找教授问一些她以往遇到的问题。如果教授能给出答案更好;有的问题也许教授也难以答出,有句话叫“三人行必有我师”,也许教授的话能给宁馨新的思路。 因为宁馨以后想行医,所以她找了教授帮忙,打算同时修中医课程,也参加中医系的考试,希望以后毕业时能拿到双学位证书。 学生有上进心是好事,只要宁馨能保证考试成绩,学校是不会反对学生多学习的。 事实证明,宁馨不但能做到,还能考得很好。她只是偶尔旁听中医系的课程,考试时还能在系里名列前茅。这让中医系的很多教授扼腕不已,认为宁馨当初应该抱中医系。既然她学过中医,干嘛要报中药系。 反而是中药系的教授认为他们捡了个宝,私下还会拿自己珍藏的药书借给宁馨阅读。有些书是教授家传的,都是宁馨以前没有看过,因为宁馨看了之后受益匪浅。 宁馨的求学过程非常顺利,家里有婆婆帮忙照看孩子,也没有多少烦心事,小日子过得忙碌又舒心。 杨秋菊本来就对宁馨不错,现在宁馨考上大学,她更不会拿捏这个有能耐的儿媳妇。因为宁馨不是爱计较的人,即便有时婆婆多唠叨几句,她也不会放到心上,跟婆婆较真,婆媳俩相处的非常不错。 杨秋菊跟宁馨说:“明天礼拜天,孟旭肯定会过来,明早我去买点rou,做他爱吃的rou丸子。” 因为每次孟旭跟爸妈过来,都会带不少东西,所以杨秋菊会多准备俩菜好好招待孟家三口。 没等宁馨回答,晓悦提出要求:“奶奶,我想吃你做的红烧rou,明天做点吧?” 晓晨也凑热闹说:“rourou,吃rourou。” 这俩孩子都爱吃rou,幸亏宁馨有个空间,私下能偷渡点rou出来贴补家里,所以他们家不怎么缺rou吃,但是没能天天吃rou,也就隔三差五吃一回。虽然他们家相比普通家庭而言生活条件算是不错,但是显然没有满足两个孩子的口腹之欲。 隔辈亲吗,杨秋菊对孙子孙女比较宠爱,一听俩孩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