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80之大时代_第32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2节 (第3/3页)

 只是没想到,他鳗鱼饭还没吃到呢,就再次遇见了熟人。

    陈安邦和他的几位同事大包小包地从银座不远处的百货商店走出来,面带笑容。是了,这个时候出国开会的一大好处,就是能批下不少外汇,从国外买些实用的小电器回去。

    华国人的购买欲望和他们的学习能力一样,是刻在华夏儿女的骨血里的。

    “小陈啊,别难过嘛,下次还有机会的。”一个年纪略长的学者拍拍陈安邦的肩膀说道。

    “是啊,下回有机会的。”陈安邦话虽这么说,但脸上的失落实在难以掩饰,毕竟八十年代,出国一次是多么得不容易!

    李铮犹豫了一下,还是走上前去。

    “你们好,请问需要帮忙吗?”他用的是标准的北京话。

    中国学者在异国他乡,突然听到北京话,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转过头来,看到李铮,孟教授犹疑地问道:“你是华国人?”

    李铮点头,“我是海东省深市的,我外公是北京人,所以会说一点北京话。”

    一众教授闻言笑开了,他乡遇故知实在是开心的事,哪怕这个故知看起来年轻了点。

    “哈哈哈,海东省的?我老家也是海东省的,广市,算是老乡了!”孟教授笑眯眯地说道。

    李铮莞尔,他再次重复道:“需要帮忙吗?或许我帮得上。”他觉得,自己或许可以帮助华国早一点引进一条完整的先进的药物生产线。

    几位教授学者自然不认为李铮这个年轻人能帮上什么忙,孟教授随口说道:“小陈啊,想要一台收录机给他老婆学英语,但是外汇不够啊。”

    李铮一愣,外汇?是了,那时候出国的外汇都是按人头定额分配的。

    李铮环顾四周,在百货商店不远处的平房上看到了一面画着日币符号的旗子。

    “我或许可以帮忙。”李铮笑眯眯地说道。

    在一众教授惊异的目光中,他领着众人向挂着旗子的平房处走去。

    “哎,我们不会是遇上骗子了吧?”有学者轻声说道。

    “不会的,我们浑身上下有几个子?有也已经花光了。而且那小年轻京话挺溜的,我们不能怀疑自己的同胞。”

    一种教授带着疑虑,跟着李铮到了平房门口。

    第41章

    李铮径直拉开门去, 这是一个很小的店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张低矮的长方形桌子, 后面是榻榻米,一个干瘦的日本老头斜靠着桌子, 见到李铮一行人进来, 脸上挂上了礼貌的笑容。

    “麻烦换成日币。”李铮拿出十张印着本杰明.弗兰克林头像的美元。这种民间兑换机构为了预防风险, 只接受国际主流货币。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不管是华币还是香江币都不在主流货币之列。

    日本老头略带诧异地看了这个年轻的小伙子一眼,“现在美元对日元的汇率是100:2100左右,一千美元,我能给你20000日元。”

    李铮点头, 民间兑换不比官方自然要有一些利润,1000日元不过42美金, 不算贵。

    老头子见李铮同意, 笑呵呵地将一沓日元交到李铮手上,他看了一眼李铮身后华国学者们提的袋子,开口道:“你们要买小电器是吧,其实用不着去银座, 那里租金贵, 东西价格也就上去了。我跟你们说呀,从我这出去, 一直往东走,然后在第三个红绿灯拐弯,那里有个专门卖家电的市场, 价格便宜不少的。”

    李铮愣了一下,勉强听懂了老人表达的意思,“谢谢您了,老人家。”他客气地道谢。

    老人摆摆手,“客气了,本地人都知道的事。”

    李铮帮老人拉上门,转过身来面对一众华国学者。

    华国学者们的面上有些难看,刚刚听得懂日文的同事替他们翻译了老人的话,使得这些老教授们买到心仪电器的好心情一扫而光。

    八十年代普通大学教授的工资一个月不过五六十块钱华币,相当于700到900日币,他们这次出来除了国家按人头拨下来的外汇外,私下还拖了不少关系将家里的积蓄换成日币。他们手上现在拎的这些小家电往往是一个家庭几年的积蓄。

    现在有人告诉他们买贵了。这些教授的心情自然好不到哪里去,但出于学者的清高以及顾忌国家颜面,他们做不出将这些东西退回去的举动。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