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67节 (第1/2页)
一点两点三点。 蛮力竟然只拉到六分半满,还不及刚才从小学用弩的彝族年轻姑娘。 他脸色涨得通红,也不知道是羞涩,还是尴尬。 “啊——高大一片乌云。” “我眼睛坏掉啦!” “呜呜呜,这是哪里。” ……一群睁眼睛说瞎话的萝卜头们。 听得懂汉族语言的只有两三个彝族姑娘,她们咯咯咯地笑出声来,再叽里咕噜翻译给同伴们听,惹得几个哈哈大笑。连围观群众都有忍不住笑得。 李连长哀怨地瞅一眼山绅。 他连木仓都可以百发半数正中红心,但弩竟然拉都拉不开,这怎么能卖的出去,仿佛是专门在捉弄人。 好在李连长不是小气之人,失败之后,他尴尬两秒,开始想怎么卖出这几把特制弩,恐怕得重新拿回家。 买回去不能射猎的弩。 对于寻常人来讲,那就是废弩,并没有什么用处。 甜妹儿犹豫要不要再插一把刀,答案当然是——要,为了小摊收入,漂亮小jiejie们身上全是银饰品,一看就很有钱。 这点她倒是分析错误。 本地彝族银饰品基本都是自己打造,建国以前村里就行银锭货币,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很有钱,而是在民族里的身份地位特征。 相反,他们有一点‘不太重视金钱’。 比如彝族村民狩猎自给自足,在原始森林,甚爬岩钻壁,精心照料猎狗、制作猎具,是极具冒险性和艰险性的民族。 但最后猎物成果有一个约定俗成规定。 “原山打鸟,见者有份”或“头年猎rou分不均,来年找猎无人跟”,不管男女老少,只要参加,不管猎物大小,人人有份。 他们不卖rou,建国后才会出村把皮鞭筋等交换一些钱物。建国前他们很少有交换钱物的意识,根本是怀抱银饰的山民。 甜妹儿还未来得及行动,几位身穿民族服饰的彝族壮汉,已经快速围过来,对着姑娘们叽里咕噜一串话。 那语气掷地有声,长得是人高马大、傍宽腰圆,一副不好惹的凶恶模样,惹得围观群众纷纷后退一两步。 连隔壁的豆腐摊子生意一点点不少,老俩口夫妇担心看着甜妹儿他们。 他们恐怕不是要闹事吧?! 其实彝族姑娘汉子们只是在交流关于见到弩的震惊,可能是因为太过激动,讲的话稍微有一点重。 甜妹儿瞅着高状汉子,再看一眼瘦精群众们,觉得他们才是正常模样,毕竟顿顿都有rou吃,果然营养过剩? “我可以试一下吗?” 一位似乎被称呼‘赤尔’的壮汉,憨厚朴实一笑,很有礼貌问道。 本地彝族名字包括姓氏小名本名。 比如阿日阿子阿木,阿日是姓氏,阿子是小名即爱称,阿木才是本名,日常称呼中,只取其一。 山绅点点头。 再拉不开,今天弩可能卖不出去。 平日里,山家可不敢在集市里买弩·箭什么,怕惹人注意,这次因有俩解放军同志陪伴,才把家里一些堆积如山的木制品,抠出少部门来卖。 赤尔认真拿起弩,带着一种虔诚认真的态度。 看他的姿势动作,与刚才彝族姑娘一样熟练顺畅,可比李连长强得多。旁人只觉得姿势更好看一些。 “哈——” 伴随着一粗嗓子叫声,弩绳猛然一下子,被拉来至满绳。 围观群众纷纷鼓掌欢呼。 其他彝族姑娘与小伙子们却皱紧眉头,有点不解盯着憋气的赤尔。 甜妹儿观察起神情姿势,瞬间明白,他这是真的用尽全力,弩绳没有上竹箭,一次可以拉满是,第二次第三次恐怕会困难,弩照样不能好好‘适用’。 果不其然,赤尔坚持半分钟,放开弩绳后,只见它‘砰’一声归原位,手指手心变红,第二次上箭已经不能拉满弓。 他垂头丧气道: “恐怕我也不是这把弩的最佳使用者。” 接二连三,其他彝族汉子们最强也一一失败,最佳不过一次拉满弓,谁也没有直接试用竹箭,这可能是当地彝族风俗习惯之一。 李连长心里稍微有点安慰。 晓丫头偷偷嘀咕一句: “原来只有李哥哥最没用。” 思丫头不忍直视瞅一眼这傻丫头,偷偷往旁边移动两下,除去以免误伤外,更不想承认这二货是她meimei。 李连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