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51章 (5) (第1/2页)
顾履方说:“二甲‘同进士’是进不了翰林院的,也做不了京官。王守仁父亲是个状元,他儿子要是考不上进士,老子是否会脸上无光,觉得很没有面子?那我今后也必须努力攻读四书五经,好歹也要考上个进士?” 顾鼎臣勉励道:“履方,你不要感到有任何压力,只要自己努力了,干什么都问心无愧。我相信你一定能考上进士。王华是个状元,在京城有人脉,他在工部给儿子谋了个差使。但是王守仁心中仍然放不下他的圣贤梦,在工部只是混混日子,除了与李梦阳一起研究文学外,就整天在研读朱熹的书,坚持不渝地‘格物穷理’。弘治十四年王守仁调到了刑部当主事,经常要到全国各地去审理案子。” 顾撷冈说:“王守仁曾经给我讲过一个故事,他到全国各地办案之余,经常到道观、庙宇去找道士、和尚侃大山。因为他格尽了所有能格的物,始终没有格出什么理来,于是乎他专攻佛经和道德经,想从中格出点理来。他在杭州的一所寺院里认识了一位禅师,据说他长年参佛,修行极高。但是王守仁发觉他除了讲述一些他早已熟知的佛学理论外,并没有什么高见。 于是他们谈起了家常,王守仁问他家里还有何人?答曰还有一位年事已高的老母亲。问他想不想见母亲一面。他沉默不语,潸然泪下。王守仁劝慰禅师,想念母亲是人之天性,回家去看看吧。想不到禅师对他深深地鞠了一躬,默默无言,回到禅房便收拾行囊,还俗回家去看望母亲去了。 王守仁异常震惊,他认为‘格物穷理’已经走到了尽头,他发现了一条真理,无论是圣贤还是凡人,人性是永不泯灭的,他始终深深地扎根于人心之中。他终于意识到朱熹的学说是错误的。从此以后他要大踏步地向着自己追求的目标前进。 王守仁不仅苦苦钻研哲学理论,在六部九卿上书弹劾刘瑾事件中,当第一批上书救戴铣的人被处以廷杖后,王守仁挺身而出,仗义执言,舍己救人,又带领第二批人继续上书。他乃是一位真正的仁人君子。” 文昌君说:“据我在东厂的一位朋友说,人家上书是要求刘瑾从轻发落,减少戴铣的罪罚,而王守仁则罗列了刘瑾十大罪孽,还骂他是权jian,太监干涉朝政。所以刘瑾恨之入骨,不仅足足廷杖了他四十大板,还要降职发配外省,欲置他于死地而后快。我看王守仁此次是凶多吉少。” 义父顾鼎臣嗟叹道:“幸亏王守仁调任兵部主事后苦练武艺,身体强壮,否则可能像戴铣那样当时就被刘瑾廷杖而死。但愿上天保佑他能逃过这一次的劫难。” 顾撷冈和文昌君拎了许多慰问品到王府代表义父看望王守仁,王府他们多次来过,王守仁特别喜欢与他们侃朱熹的理学,谈格物穷理的故事,与二位年轻人已经成为忘年之交。王守仁父亲王华去年调任南京吏部尚书,如今只有他们夫妻在家。 王守仁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