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11节 (第2/3页)
年围坐在一处, 认真商量着, 该让自家小meimei去哪个女学堂。 姜敬对姑姑很亲,连带着对姑姑家的小表妹, 也是十分上心,思索一番后,道, “安安表妹年幼, 不如去芳仪书院, 那里离家里近些。” 顾瑾和顾瑞两人不约而同摇起了头,顾瑾道, “不成,芳仪书院听说管教十分严厉,去年还曾有小娘子被师长罚的不敢去书院了。” 姜锦鱼见表兄弟三人聊得一本正经的样子, 没好意思同他们说,顾安安的爹爹早把书院定下了,实在用不着几人这样大张旗鼓的商讨。 …… 春去秋来, 眨眼间又是几载。 这一年恰是姜老太的大寿辰,因着他们二房常年在外,不常在二老跟前孝敬,虽礼送的再多,仍是觉得做得不够。几番商议之下,众人决定回乡给老太太过寿。 姜锦鱼同顾衍提了这事,顾衍第二日便进宫告假去了,他为官十数载,一直极为勤勉,交给他的事务,从未有过差错,因而周文帝十分看重他,定了日子,便爽快允了假。 回乡途中,姜锦鱼同阿娘乘同一辆马车,娘俩难得有时间这样坐在一处,有一搭没一搭聊着。 瑾哥儿、瑞哥儿和敬哥儿兄弟三个打从马车旁骑马而过,瑞哥儿是个嘴甜的,也不知哪个树梢摘来的一簇桃花,掀开帘子,隔着窗,便笑嘻嘻道,“娘,给你。” 姜锦鱼含笑接过那花,嘱咐了兄弟三人几句,要他们骑马小心些,累了便回马车歇歇,别贪玩。 兄弟三人皆恭恭敬敬的应下来,又策马骑到前头去了。 回过头,姜锦鱼将那桃花放在矮桌的竹篮里,隐隐的香气倒是极好闻。 何氏看了看那香白的花,忍不住笑道,“这几个孩子里,就数瑞哥儿嘴最甜。他的媳妇啊,我看你这个做娘的,不用太cao心了。” 姜锦鱼抿唇笑,“都是好孩子,娶媳妇还早呢。” 兄弟三人大约都是前后脚出生的,最大的姜敬,也才十四岁,的确也还早了些。 何氏倒有些感慨了,看着青葱少年郎们,不由得便想起了绵绵十三四岁的时候,摇着头道,“你现下觉得还早,可几年的功夫,一下子就过去了。我看着他们兄弟几个,就想起你们兄妹小时候,真真是一眨眼的功夫,你都当娘了,我都当祖母了。” 听着何氏回忆了一下往昔,两人又聊到了现实,姜锦鱼问,“嫂子怎么没一起来?” 何氏不怎的在意,道,“她不大想来,我就没提。反正你阿弟也成亲了,要争还是要吵的,随她们妯娌两人罢了,总还有你阿兄镇着场子,出不了什么大事。” 也就是今年的时候,姜仲行便致仕了,他年纪还不算大的,比起朝中一把年纪,还赖着不肯走、倚老卖老的老臣子们,姜仲行身子骨还硬朗的很。 但大儿子姜宣已在朝中站稳了脚跟,且颇受帝王爱重,小儿子那边又有当大将军的老丈人帮衬着,姜仲行自觉离乡多年,未曾好好孝敬过双亲同岳父岳母,妻子跟着自己也是cao劳半生,便同何氏两人商量了后,主动上书致仕了。 姜仲行要回乡,何氏自然也是要跟着走的,反正小儿子媳妇都娶了,又用不着她带孙儿。 姜锦鱼倒很支持阿爹致仕这个决定,她是一直觉得,自家阿爹为他们这个家付出太多了,若没有他当时拼了命的考出去,他们姜家哪会有如今的日子。况且家里阿兄和阿弟都能独当一面了,也是阿爹休息的时候了。 她点点头,道,“阿兄一向是很有主见的,嫂子近年来性子是偏颇了些,但有阿兄看着,想来也不会有什么事。娘您放心,还有我呢,我替您看着。” 他们兄妹三人自小感情很深,长大了虽各自成了家,聚少离多,但骨血亲情不是轻易能够疏远的。便是阿娘什么都不说,姜锦鱼也不会全然不顾娘家的。 何氏点点头,倒不是很在意,笑着道,“随他们去了,儿孙自有儿孙福。我和你阿爹能做的,也就仅限于此了,往后姜家如何,还是要看你们兄妹。便是你阿爹不提致仕,我也打算不管事了。” 马车走的不算快,慢悠悠的行了一路,几个小甚至还策马骑到途经的镇子上,买了好些地方上的特产小食来。 回乡的车队到双溪村时,整个双溪村都沸腾了。整个村子都晓得,姜家那个出息的姜二郎带着媳妇儿子们回来了,都来看热闹。 以前姜仲行虽然也回来过,但只是探亲,远没有这样大的阵仗,这回却是打算回来安家了,且周文帝见他一心要走,还给他赐了个县里的虚职,品阶颇高,平日也不用管事,但真要论起来,便是县令也要在他跟前低一头。 姜家虽发达了,但姜老太和姜老爷子不喜欢城里,觉得乡下日子过得舒坦,便也一直住在双溪村。 姜家的院子早是一修再修了,极为宽敞,倒不见得多奢华金碧辉煌,但里头住着却不比城里的宅子差。 进了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