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河沧浪_第123章 支教小西藏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23章 支教小西藏 (第3/3页)

饮了几杯,这会儿也睡了。桌子上,还有校长老婆给她泡的一杯。米琼就这样开始了山村支教的岁月。

    支教点是一个叫厚寨的乡镇初中,这里平均海拔1700米,有着织金“小西藏”之称,最高峰叫公鸡山。不过,这所中学由于深圳的援建,有着山区里少见的一栋教学楼,是这里最漂亮的房子。

    小镇位于贵州西部群山深处,是个典型的苗族山乡。全乡面积110平方公里,人口约20000人,苗族人口占25%,此外还有回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小镇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海拔高,二是收入低。号称“小西藏”的小镇是全县有名的极贫乡,还有众多的乡亲父老生存在贫困的边缘。

    但这真的是一个很美丽的苗家小镇,山如屏风,苍翠欲滴,水似明镜,潺潺幽幽。可是,美丽掩盖不了贫寒,雄浑的大山是一道风景,更是一道无法逾越的屏障,囿限了山里人的生活空间,隔断了山外的世界。山里人在山上开垦出细若游丝的层层梯田,他们花上很长一段时间,吃力地把农家肥从山脚背到山顶,贫瘠的土地并不能给他们带来多少收成,但那却是他们唯一的希望,与自然抗争是大山深处永恒的基调,是永不落幕的话剧。

    乡中心学校在海拔2000米的白岩大坡半山腰,面向深邃沟壑和莽莽群山,站在学校cao场,便可揽尽四季美景,春的生机,夏的苍翠,秋的风韵,冬的萧瑟,四季画卷混然天成,我喜欢这样的山村学校。

    由于小镇地处偏远,直到九一年才开办中学,在此以前孩子都要步行数十里山路到临近中学读书。办学十余年,举步维艰,师资力量的缺乏导致很多课程无法正常开展教学。从199八年到2001年,十五名深圳志愿者先后来这里支教,这三年期间,学校表面上进入了空前繁盛的时期,但繁盛的背后是隐忧,学校的规模日益膨胀,从九八年的五个班二百余学生扩展到目前的八个班五百余学生,当志愿者的扶贫支教活动结束后,师资力量的紧缺就成为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不仅志愿者走了,本地老师也在不停地流失。

    数学教学骨干王老师通过招调考试去了县城二中,随后不久,语文教学骨干雷老师也调到乡政府上班去了。雷老师写得一首好字,教书也很好,张清波和他之间有不错的交情,可山村学校无法留住这样优秀的山村教师,雷老师离开了三尺讲台,进驻政府大院,并很快完成了从教师到官员的转变,这样的师资流失模式在中国非常普遍。学而优则仕,教而优则仕,一个个优秀的教师就这样步入机关步入仕途,而这种现象的背后,是教师社会地位依旧低下的残酷现实。

    志愿者走了,毕业生没有来,原来的老师还在不断地流失,师资力量紧缺导致的教学危机可想而知。

    米琼在厚寨中学教的是英语,弥补了多年来没有专职英语老师的空白,后来学校知道她是学的音乐专业,又安排她带了音乐课。

    除了带队的队长张清波,还有一位一毕业分到团中央的山东小伙王宏林。其中有一位来自保险公司叫薛飞飞的姑娘,老家是河南,一度说要把支教生活写成纪实,她和米琼成了朋友。

    张清波是带队的队长,因为以前在这里支过教,这次他来没多久就被任命为厚寨中学副校长。张清波一口气自己掏腰包或牵线捐献了约6000元的钱和教学用品等物,他在家长会上“用我的人格保证”,凡他所教班级学生考试进入前三名者,由他支付所有学习费用,凡日后考上专业学校者,由他资助直到毕业参加工作。

    来自北京的王宏林,便给学校买回了价值4000多元的10多台飞利浦录音机和两套完整的英语教学磁带,还与母校联系,捐献了一套体育器材……在他看来,自己不仅代表着“自己”,更代表着“文明”。要改变孩子们散漫、拖沓及随地吐痰、抹鼻涕等不良卫生习惯,得从点点滴滴的小事施加影响。每天上课,他都要精心“打扮”一番,以作示范。在他的要求下,孩子们懂得应该在课前叫一声“老师好”,而他,总是还以一个深深的鞠躬。面对山外来,山里的孩子是自卑的。为此,王宏林又翻遍了普定许多文史资料,将该县历史上出过的名人丁宝桢等人的故事搬进了课堂,教育孩子们要有自信和理想,切莫妄自菲薄。

    与此同时,和张清波一起来自深圳的薛飞飞试图改变学生的散漫是从军训入手的。她跑到织金县城“泡”来两名武警战士,给孩子们和自己当了整整一周的老师。此举,开了厚寨中学军训先河。

    成立志原创,独家首发,阅文集团旗下创世z文、云起书院、红袖添香、网、言情吧等网站同步转载!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