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72节 (第2/3页)
晚生有一点计较,……”方从哲看看左右。 端华先看看自己的旗队长们,又看看奉天府尹和府丞,说道:“无妨,都是自己人。” 奉天府尹站起来,说:“王爷,我还有庶务要办,先行告退。无论王爷作何决定,我定当躬行。” 奉天府丞却留了下来。 方从哲说:“王爷既然留了大家下来,就是信得过大家,大家可不要辜负了王爷的美意。” 接着,他可是说正题:“王爷,我们所在的奉天是什么地方啊?” “东北、关外。” “不错,东北,正是大清的龙头,龙气之所聚也,得东北者,高屋建瓴,俯瞰全国。东北苦寒之地,易守难攻,所以我大清起于东北,势如破竹,一年而兼有天下。” 端华听到这话,面色大变,喝道:“好胆!胡言乱语。” 方从哲满面通红:“我所说的,为王爷计,为大清计,更是为天下计。可不是胡言乱语。” “来呀,把他拖下去,乱棍打死。” 这时候,蒙古旗队长马千山站出来说:“王爷,听这小子说完,再弄死他不迟。” “是啊,王爷,杀他就像杀一条狗,不如听他说完。”范铁锡也帮衬。 方从哲说:“王爷的镶蓝旗,现在被罗刹牵制,守在奉天,动弹不得。可谓困局。如果皇上最后扳回了局面,平了肃顺,王爷坐拥大军观望。就算皇上心里明白,王爷是要防备罗刹,难免不会心生芥蒂。而且,肃大帅是王爷的六弟,说句不好听的,如果肃大帅事败,王爷有灭族之忧。” “这个本王知道,所以才进退两难。” “又假设,肃大帅真的是顺应时势,力行革新,王爷虽然和肃大帅同为八旗都统,却没有功劳,也不曾附和其事,难免被肃大帅、怡亲王猜忌。” 端华叹了口气:“我是他的三哥,他总要给我几分薄面。” “原来王爷早已打定主意,要站在肃大帅一边,站在亲兄弟一边,以此试探我等来着。” 端华默认。他和肃顺同父,肃顺如果败了,他无论如何脱不了干系。但他又不能自己来说“背叛皇上”的话,故而抛出这个引子,方从哲一接口,就捅破这层纸,话题揭穿了,后面就好办。 “王爷想来已有定计。从哲自作聪明,惹人笑话。” “且住,方先生,本王真是不知道如何是好。” “王爷有什么为难的,为中国守住这东北便是,肃大帅要停旗饷,旗民没了生计,王爷招募些到东北屯垦,也为肃大帅分忧,山东河南,到处都是流民,王爷一并招到东北,充实这关外的人口,岂不更好。” “就算皇上扳回了局面,王爷在东北坐镇一方,于国无愧,于心无愧,而且手握重兵,人口充实,皇上也不敢轻动,南边麻烦大着呢。” 方从哲看着郑亲王的脸色,说道:“而且,王爷先祖,是清初议政八王之一,天生贵胄。王爷若是守住了东北这百万里疆土,裂土封王那是应有之义。我前面说,东北龙气所在,高屋建瓴。王爷屯守东北,静观关内时局,若时机成熟,入关勤王也不一定。” “时机成熟,入关勤王?”郑亲王反问道。他知道勤王的真正意思。 “那要看肃大帅的本事了。” “小臣也有一策。”一直没做声的奉天府丞萧怀丹跑到下面跪下。 “萧怀丹,你说。” “自从罗刹人占了乌苏里江以东,吉林将军自杀,这吉林,就一直没人管着,吉林长春堡,为东北要冲,不可不守,王爷可遣一旗队,驻守长春堡和吉林府。而我大清制,在吉林(宁古塔)将军辖下,只有三姓副都统和宁古塔副都统。王爷可给这个旗队长加个都统的头衔,总制吉林。” 端华想了想:“神机军各旗都要扩编,这样吧,范铁锡的汉军旗队在锦州扩充,马千山的蒙古旗队在奉天扩充,你们两人都升为副都统,兼任当地守官。富明阿,你前往吉林,就地扩编,还是满洲旗队,还在我神机军正蓝旗辖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