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6节 (第3/8页)
炉子旁边。“磨……磨刀!?”刘宝昌最后提到的“磨刀”,差点导致张毅城也大口吐血,瞪大了眼珠子,磕巴了大半天才把磨刀两个字蹦出来。“是啊……是磨刀……小伙子,你怎么了?”看见张毅城突然间目光呆散,刘宝昌下意识地用手在张毅城眼前晃了晃。“没……没事……”张毅城定了定神,把脑袋凑近了刘宝昌,“刘前辈……我想问您个问题……您,相信这世界上有鬼吗?”“鬼?小伙子,我是研究民俗的。”刘宝昌先是一皱眉,而后又是诡异一笑,没说信,但也没说不信。“是这样的……”张毅城把冯向京买日本刀之后半夜磨刀的事从头到尾说了一遍,“其实,我是受冯向京的委托,来调查这件事的,怕您不信所以事先,没跟您细说,希望您别见怪……”“我早就看出来你小子不是单为打听林学义的事!”刘宝昌呵呵一笑,“这些事你要是早告诉我,咱爷俩根本就不用费那么多唾沫……”“您别见怪,别见怪……”看着刘宝昌笑呵呵的似乎还有存货,张毅城知道事情有门,赶紧赔上笑脸,“实不相瞒,我家是个道术世家。本来,冯向京以为自己是撞邪了,想找我作法驱邪,但以我的本事看,冯向京身上根本没有任何不干净的东西,这才来沧州追查日本刀的渊源,听您这么一说,冯向京磨刀的毛病,似乎与那个杨钊的死有些瓜葛……”“你?懂作法?”刘宝昌眨着眼把张毅城重新打量了一下,似乎有些不大相信,“你师父是谁?”“我爸跟我大爷教的,然后我自学了一点……”张毅城道。“敢问,你父亲,师从何人?”“通天观马淳一真人!”张毅城道。“哦!我说呢!”刘宝昌呵呵一笑,“你父亲是不是有个师兄叫刘凤岩?”“呃?”听刘宝昌这么一说,张毅城眼珠子都瞪直了,心说这世界不会真这么小吧?“刘前辈,刘凤岩就是我大爷,怎么您认识他?”“哈哈哈哈……”刘宝昌捧着肚子哈哈大笑,伸手指了指墙上挂的一幅书法作品,虽说字体是草书,以张毅城的学问还真看不出来写的是什么内容,但一大串落款里明显有刘凤岩三个字…… 第十二章 犹昨症 “走!跟我去见个人!”刘宝昌起身直奔鞋架换上了皮鞋,“你这些个事情,他一个人就能给你一勺儿烩了!”郊区农村的一个院子里,张毅城见到了一个长相十分怪异的老人,他一张螳螂般细小的脸颊上镶着一个山楂般鲜红耀眼的酒糟鼻子,两只眼睛像绿豆一样一眨一眨的,扮麦当劳叔叔简直就不用化妆。在刘宝昌的介绍下,张毅城得知,此人叫杨庆胜,是个老中医,杨钊养子杨力挽的养子,是杨力挽在1945年也就是日本投降那年收养的孩子,所以取了这么个名字。让张毅城心花怒放的是,此人不但知道杨家的家室,还懂中医会算命会看风水,眼下冯向京这个事找这个人,绝对就是一站式的解决方案。“杨爷爷,他磨刀的时候,无论如何都叫不醒,还用刀砍我,最后还是我用一根牙签刺穿他的心阳脉把他弄醒的!”说明来意之后,张毅城把冯向京的症状以及自己挨砍的事完完整整地向杨庆胜叙述了一遍。“弄不懂?”听完张毅城的叙述后,杨庆胜眯缝着小绿豆眼琢磨了半天,“犹昨症!”杨庆胜皱着眉摇了摇头,“原来真有这种怪病!”“犹昨症?”张毅城一皱眉,“请杨爷爷指教!”“小伙子,你知道古尹这个人吗?”杨庆胜眨着小眼瞅了瞅张毅城。“耳熟。。。”张毅城皱着眉头一通想,“好像是。。发明罗盘的?”“还算有点见识。”杨庆胜微微一笑点了点头。按杨庆胜的说法,“犹昨症”是一种古老的病症,最早关于“犹昨症”的记载,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早在两周时期,人们对魂魄的投胎、冲身等现象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萌芽阶段,因为当时还没有“怨气”这个概念,人们往往将魂魄作祟、冲身、不能投胎这些现象的原因归结于死者对墓葬地点与陪葬品不满,才会在死后兴风作浪。这也直接导致了该时期陪葬、殉葬之风的盛行。自先秦伊始,“怨气”概念诞生,这对于阴阳术数而言无异于一次历史性的大跨越,据一本名为《封衍略》的卦书记载,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对“怨气”进行系统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实际应用于各类祭祀与法事的人叫古尹,在古尹看来,“行愿之气,卒不宁焉”,意思就是说对愿望的执着,让人死都不得安宁,“行愿之气”也便成了“怨气”这个词最早的起源。早在战国时期,中国人便发明了司南,而古尹则几乎于此同时发现了磁石对于阴阳变化的微弱反应,并根据这种微弱反应,在司南的基础之上制成了中国最早的罗盘,名曰“司庚”在“司庚”的帮助下,古尹最先向人们揭示了怨气与投胎之间的神秘联系:即死法、年龄、性别不同的人,死后的怨气也会不同,太大的怨气不但令魂魄无法投胎,更容易兴风作浪引发祸患,而一旦某个魂魄的怨气降低到一定程度,则可以顺利投胎;这个发现一举推翻了之前“死者对墓葬或陪葬品不满意所以才会兴风作浪”的说法,同时也对日后祭祀与法事的发展方向产生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人们开始把注意力由墓葬与陪葬转移到祭祀仪式与法事本身。在当时,虽说相对简单经济的超度法事尚未发明,但那些奢华庞大的祭祀仪式或法事,同样能够凭借复杂冗长的流程与铺张奢侈的祭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