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76节 (第4/4页)
万籁清明,嘉柔一双眼出神地盯着两人相拥的影子,映在壁上,她心里有一处依旧是空落落的。 洛阳突然变冷,一夜西风凄紧,万叶千声,凋零不已。朝堂上,皇帝给大将军桓行简的赏赐十分及时:一座数百斤的青铜鎏金熏笼以及优质木炭等冬日所需,应有尽有。 桓行简毫不客气收了,就此谢恩,皇帝暗暗同底下中书令李丰打了个眼神,干巴巴笑道: “太后生辰,就在下月,朕日渐成人虽为天子,可亦是人子,欲尽孝心。是故,朕想下诏命州郡长官进京为太后祝寿,诸位以为如何?” 虽是问询众臣,但皇帝的眼睛确是反复瞄向桓行简的。如今,每每上朝,大将军就在御座旁同坐,皇帝只觉如芒在背,上朝简直就是坠进了刀山火海般的煎熬。 桓行简不语,他不说话,底下人便只是交头接耳左顾右盼,一时拿不出个主意来。夏侯至在底下注视着上位以来举贤理废滞的故友,只觉齿冷,大将军摄人的气势,当真与他桓氏家风相违,当年,太傅也不曾有如此露骨的一面。 “陛下孝心可鉴,臣以为善。”李丰终于持笏出列,回应天子。广袖朝服下,一颗心,紧张不已。 随后,稀稀落落得到些呼应,你一言,我一语的,无非是围绕骨rou亲情母子伦常的陈词滥调。桓行简左耳进,右耳出,对底下的议论视若不见,直到皇帝满含期待地开口问自己:“大将军以为呢?” 他冷哼了声,侧眸,神色肃然冷厉地注视着御座上的天子:“不可,陛下的孝心,天地可鉴。不过,将军使君们镇守一方,军政皆压一身,若是都置本职不顾,来京都贺寿,只怕于天下无益,亦有损陛下嘉名。臣以为,心意到就够了,不必大费周章亲自入朝。” 皇帝心里顿时凉了半截,气到发怔,看底下李丰频频给自己递眼神,便不甘心地又说道: “大将军所言有理,可是,文武百官天下百姓既是朕的子民,朕孝敬母亲,他们自然也当孝敬太后。大将军方才所言,确是朕考虑不周,不若这样,镇守边疆的将军们朕就不让他们来了,可离京都近的这些州郡刺史,比如,兖州、青徐等,可作代表领兵入朝来为太后贺寿以增威势。这样,既不会耽误天下大事,又能全朕的孝心,两全其美……” “陛下,”桓行简粗暴地打断了皇帝,眸光冷睨过去,“臣方才已经把利害陈列地够清楚,大魏朝,也没有这样的先例,还请陛下不要随便破坏祖制,不要为了眼前的孝心,而不孝于先人。” 一席话,听得皇帝直咬牙,暗道你毁屯田制,将屯田客免除徭役都拉来充兵弄到你的大将军府里服役,朕的五尉校营连编制都不满,眼下倒装模作样,说朕违制……皇帝被抢白得满脸通红,旒珠乱晃,一下手足无措,嘴唇张半天,还是噤了声。 看皇帝最终垂头丧气耷拉下脑袋,李丰在底下,亦是火冒三丈,牙关咬紧,知道此举再无希望,隐忍地吸了口气。 “若无紧要事,退朝。”桓行简率先站起,回头看看皇帝,这次,他不急着走,李丰看在眼里只能跟人结伴先去了。 “臣许久没问过陛下的课业了,不知,陛下近日都读什么书?”桓行简持剑从容地看着皇帝,皇帝畏葸不动,讪讪道:“无他,不过一些经史。” 桓行简笑了一笑,眉头微挑:“哦?陛下就说说这两日都在读什么罢?” 看他神色和煦,皇帝越发绷紧,想了一想,答道:“正读到伊尹周公的典故,”小心翼翼往他脸上一溜,堆起谄媚的笑,“朕读后一想,大将军可不就是当世的伊尹周公?若无大将军匡扶,朕如何治理这天下?” 皇帝觉得自己这马屁拍得很是高明,桓行简一脸的不以为然,按剑道:“哦?我只怕陛下把太常的话记心里去了,当臣是王莽董卓。” 皇帝连忙摇头否认:“怎么会呢?朕从未这样想过!” 桓行简看他这副情态,哼笑两声,手一抬,吓得皇帝就是一个激灵瑟缩着朝御座后头退去。 不过是落在皇帝肩头,轻拍几下,“陛下,治国大事任重道远,我等作臣子的自然会各自努力,不负陛下所托。”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