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8号培养槽(1):被斩首的夜莺 (第1/2页)
位于特色浓郁的老城区和日新月异的新商圈间,既不至于被排挤到边缘,又倒霉地没沾到城市中心迅速发展的红利。这栋大厦的高度和它不合时宜的地理位置一样尴尬,在周边大卖场、老旧居民楼和大大小小散落的超市包围下仿佛是个鹅立鸡群的傻大个,和远眺可及的地标高楼相比又平凡地矮了两头。 不多的承租户都是些不知名又没钱的小企业,下午六七点下班的人就散得差不多,没有几处灯光亮起的大厦灰头土脸,十分萧条。 一楼值班的保安巡逻两遍后就会聚堆在警卫室打牌。 晚上八点,保洁人员结束工作。地下一、二层是停车场,保洁小组长可以刷员工卡抵达地下叁层,不过没什么必要。这里作为公用仓库,只有几个无所事事的看管员,一周保洁组才会清扫一次。西北角是冷库,低温储存仪器和药剂外,也被看管员私下塞进去冷冻饮料、雪糕和火锅食材。 在冷库深处生物识别系统通过指纹和虹膜验证,可以呼叫电梯抵达地下四层。每个乘电梯下来的人都要在入口处在两名荷枪实弹的警卫监督下通过仪器扫描全身,确认身份登记后方可入内。可疑人员无需请示,当场抓捕或击毙。 地下四到六层是研究人员的工作区,身穿白大褂的人们来去匆匆,实验、开会和记录。前往地下七层需要B级以上权限,提前一周提交申请,通过五名A级人员许可,并且在七层活动时期必须由一名A级陪同监督。 地下七层的平面面积比上面几层加上还要大,是各种人与非人实验体的生活、培养、训练与实验区。每个角落都处在严密的监控下,不同区域间的通行都需要扫描认证。 实验体严格根据危险等级和可控性被划分到各个区域,以不同方式控制管理,比如最普遍又省钱的笼子,专为高智能类人生物提供的单人套房,还有性价比低得发指,维持费用高得一批的培养槽。 我是X5区域的8号培养槽,主体外观为透明圆柱体,高4米,半径0.7米。外部由保护板包围,形成黑灰二色胶囊般的形状。培养槽上方与天花板间的黑色装置集合了包括观察镜、气孔调节、生命状态检测与溶液配置等功能的多种复杂仪器,外有叁个指示灯,常态为绿。延伸出叁组管道接入天花板与楼层主机,将采集数据与中央数据库同步。 底部的白色减震底座上有组织标志。培养槽在容纳实验体期间,内部培养液需每日定时更换,通常其为透明度很高的蓝色。 槽体位于保护板半包围下,在正面露出大范围长方形透明区域以观察实验体状态。但不必担心,看似薄脆透明的槽体并非玻璃,远比保护板强度高,坚硬牢固,抗击打腐蚀能力卓越。历经几千次实验,保证在各种极端环境下都不会破碎损坏。 ……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这种容器的命运就是被打碎然后里面的东西跑出来。不要问我怎么知道的。 意识到自己的培养槽身份及命运后,我开始积极为回避这一结局展开思考。其间我所容纳的实验体换了七个,时长从半小时到一个月不等。 第一个实验体我容纳了最长时间,是一株萌发不久,小苗期的植物。根须幼细,小芽紫红。植物的培养液很清爽,没有异味,像是不会流动,凝滞冷涩的蓝水。根须的成长速度超乎想象,rou眼可见,没过几天就发至十几米长,如同乳白的丝线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