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8节 (第3/3页)
起开过会,各个教授的研究方向她都知道,其中有些还有重合,有针对性地做一点准备应该不难应付。 何况既然提交了采访稿,就稿子本身提问的可能性更高些。 然而在考场里站定之后,她才发觉世事难料。 三位考官的其中一位竟然是傅修云! 如果闻亮事前不说考官是三位,她可能还不太确定他到底是不是。 三人一字排开坐在桌子后边,他坐在最靠窗的位置,英气,锐利,跟另外两位一看就是知识分子的新闻系教授格格不入,仿佛只是来旁观。 他也的确像一名观察员,从她敲门进入的刹那开始就留意着她的一举一动。 甚至脸上的神色也不放过。 静好却喜怒不形于色,连那点短暂的惊讶也都很好地遮掩过去,目光飞快从他身上掠过,没有多做停留,然后拉开对面的椅子,安静坐下。 两位新闻系教授在她到明大任教时都已是德高望重的权威,其中一位比较特殊的,就是新闻系副主任,连睿庭的mama王晓恒。 静好突然有点好奇另外一边的考场里,面试韦婉的考官都有谁,难道会是荆霄吗? “叶静好同学,”王教授翻阅手中资料,抛出第一个问题,“文科基地班有很多选择,你为什么要报考新闻系?” “因为想要见证时代。不出十年,现有的新媒体会被其他全新的形式所替代。这个过程残酷又充满变数,应该会很有意思。” 两位教授来了兴趣:“十年,全新替代?你根据什么做这个判断?” 静好想了想,“根据信息时代新兴事物发展的裂变速度推算。传统媒体势微的过程持续不止十年,是因为那时候信息时代还没有真正开始。您可以看到这几年,很多东西的消失就是一夜之间的事,甚至根本不等普通人意识到,就没有了。” 从阶梯式到几何级数式递增,再到核裂变一样的急剧膨胀,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缩短了。 “我有数据可以支撑这样的论断,但可能需要一点时间来呈现。如果能够进入新闻系学习,我愿意以论文或模型的形式来证实我的观点。” 她有这样的自信,不能录取就是他们不给她机会,并不能证明她说的就不对。 两位教授脸上露出激赏神色,王教授按下手中案卷:“听说你之前在基地班不去上课,不交作业?” 静好明白了,这个面试其实无关专业素养,更多的是了解本人的情况。 看看叶家这位大小姐是否真如传闻所说那样趾高气昂,又不爱在学业上下功夫。 “之前我跟同学比较生疏,需要小组讨论的议题我参与度低,所以交不出作业。” “那么之后呢?” “今后我会学习与人协作。” 大概都没想到她这样坦诚,王教授语重心长:“新闻这个专业不是单打独斗可以成事,一则新闻署名也许只有一两个人,但背后往往是整个团队努力的成果。” “我明白。所以这回的采访稿我跟韦婉同学有分工协作,那些照片全是由她拍摄,与采访对象对谈时的记录也有相当部分由她整理。” 其实在刚才的面试过程中,静好已经能感觉到,这份答卷应该完成得不错,对于专业素养他们已经基本有底,因此面试着重看学生品行和潜力,而不是聚焦在专业领域。 话题终于被引到这回的采访稿上。 王教授笑笑,摘下眼镜,看了看旁边的傅修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