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之书(出书版)_逝者之书(出书版) 第2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逝者之书(出书版) 第2节 (第1/3页)

    溺死

    夏天是很多人都喜欢的季节,在酷热的天气里,很多人都会选择游泳这种凉爽的避暑方式。但老秦在这里要很煞风景地来和大家聊聊“溺死”的话题。

    在青少年非正常死亡事件中,溺死占有非常大的比重。每年夏季,都会有不少孩童因为游野泳而丧失生命,实在让人扼腕叹息。

    溺死是指当人体处于液体环境中,液体进入人体呼吸道后,堵塞呼吸道使人体内气体交换发生障碍,从而导致人窒息死亡的一种方式。溺死属于机械性窒息死亡的一种,和其他机械性窒息(如扼颈、捂压口鼻等)不同,因为致死的物体是液体,所以其死亡会有一些特征。

    插一句,溺死并不一定都发生在江河湖海中,水很浅的地方同样也会发生溺死。

    老秦曾见过在一个浅水湾自杀溺死的人,那个人仰面躺在水中,水面刚刚漫过鼻孔。有人会问,那人被水呛着了,不会赶紧坐起来吗?其实人就是这样,有的人因为呛咳、慌乱,在很浅的水中一样可以被溺死。老秦曾有一次掉到湖里了,剧烈挣扎,险些被溺死。同学发现后,赶紧跳下来救我,可他拉了我一把后,我一站起来才发现,原来水深还不足一米。而且很囧地补充一句,其实老秦是会游泳的。所以,慌乱害死人啊!

    同样,在浴缸、浴盆中也存在溺水的危险,所以,照顾小朋友或是行动不便的老人洗澡的时候,一定不要疏于看管。老秦的编辑朋友包包小时候就有过因为在洗澡时无人看管,在浴缸中滑倒、呛水,差点就没有然后了的情况。

    那么,法医是怎么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溺死的呢?

    溺死作为一种特殊的机械性窒息死亡现象,有很多特殊的尸体表征。所以,要判断出死者的死因是溺死,并不难。但是,在水中的尸体,很容易快速腐败,尸体腐败后,对是否是溺死的判断就会困难得多。所以,法医必须掌握溺死的全部特征,在检验腐败尸体时,识别出几项溺水特征,并排除外力加害、中毒致死等死因后,才可以得出溺死的结论。

    对溺死的诊断非常重要,溺死多见于意外和自杀,罕见于他杀。在处理溺死的非正常死亡事件时,不仅要熟练掌握溺死的特征,更要学会将它和死后抛尸入水进行区别。

    一、如何鉴别死后抛尸入水与溺死

    1. 尸斑。

    生前入水的尸体,因为尸体随水流翻滚,体位不断变化,没有一个固定的“尸体低下位置”,所以,尸斑不太明显。当然,溺死后不久就被打捞上来的尸体上会重新形成明显固定的尸斑。如果是死后,待尸斑稳定再抛尸入水的,则会有明显的尸斑。

    2. 口鼻腔和气管。

    在溺水过程中,因为冷水刺激呼吸道,呼吸道黏膜分泌亢进,气管通常会呈明显充血状,甚至有水中的泥沙进入气管和支气管。同时,溺液、黏液以及空气随剧烈的呼吸运动或呛咳搅拌,会在呼吸道形成泡沫。尸体被打捞上来后,泡沫会溢出口鼻腔,此为蕈状泡沫。而死后入水者,因为没有呼吸运动,所以气管不会充血,也无此类泡沫。当然,对高度腐败的尸体来说,即使死因是溺水,这种泡沫也很少见了。

    3. 窒息征象。

    作为导致机械性窒息死亡的一种方式,溺死也同样有其他方式导致的窒息死亡的征象,比如眼睑出血点、内脏淤血、口唇青紫、指甲发绀、颞骨岩部出血等。如果是抛尸入水,那么死者可能没有窒息征象,有其他的死亡征象。但如果是把人捂死或掐死后抛尸入水,怎么和溺死相鉴别呢?这后面再说。

    4. 手。

    溺死的人,因为在水中会下意识挣扎,手指夹缝、指甲内可能会有泥沙、水草。这是一种生活反应。死后入水者则不会有。

    5. 肺。

    水性肺气肿是溺死的重要证据之一。简单点说,溺死的人,肺里全是水,肺的体积、重量都增加,表面有肋骨压痕,肺泡壁破裂,在肺叶表面形成一种红斑,叫作溺死斑。这样的肺,摸起来有捻发感。而死后被抛尸入水的人则不会有这些征象。

    6. 心。

    溺死的人,静脉淤血怒张,右心淤血,左右心血成分差异会导致左右心腔的颜色不一致。而死后被抛尸入水的人则不会有这样的特征。

    7. 胃。

    学习游泳的时候大多数人都有呛水的经历,所以溺死的人的胃里也会有大量溺液。这也是一种生活反应。死后被抛尸入水的人则不会有,除非死之前被灌下大量的水。不过,犯罪分子别得意,你灌得了胃,灌不满肺啊。

    8. 肌rou。

    溺水的时候,人体剧烈挣扎,因此有很多溺水的人会在胸锁乳突肌、斜角肌、胸大肌、背阔肌等不容易因为外伤形成片状出血的肌rou处形成出血。

    9. 实验室检查。

    有一种检验叫作硅藻检验,就是用溶剂将尸体的肺、肝、肾溶解,这些器官里的一些浮游微生物(硅藻)则不会被溶解。经过涂片、显微镜观察,可以判断这些硅藻的形态,然后和尸体所在水体的硅藻进行对比,可判断死者是不是在这里溺水的。这种办法行之有效,已成为判断溺死的一种重要参考办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