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之书(出书版)_逝者之书(出书版) 第13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逝者之书(出书版) 第13节 (第1/3页)

    聂之轩又瞪了小白一眼,说:“如果你在家属面前这样胡说八道,会误导他们的。法医不能武断地下结论!枕骨大孔在颅骨深层,死者的头皮都没有任何损伤,她的枕骨大孔怎么可能是被人打骨折的?”

    “可是,确实有骨折啊。”小白委屈地说。

    “死者的脑组织没有挫伤和出血,这一处骨折不能作为死者的死因。”聂之轩说,“死者并不是死于颅脑损伤。”

    “那?”小白看了看已经缝合好的胸腹腔。

    聂之轩摇摇头,说:“上学的时候,老师应该教过你。虽然我们常规cao作是打开颅腔、胸腔和腹盆腔,但是还有一种特殊的解剖,是打开脊髓腔。”

    聂之轩把尸体在解剖台上翻了个个儿,逐层打开了死者后背的软组织。然后,用开颅锯将脊柱棘突两侧锯开,顺利地打开了脊髓腔。

    果然,死者的脊髓腔内有大量出血,说明死者正是脊柱损伤导致脊髓腔内出血、压迫脊髓而死亡。

    “你说,她这不是被打的?”小白说。

    “谁能够把脊柱都打骨折,但在皮肤上不留痕迹的?隔山打牛吗?”聂之轩说,“而且,死者脊柱的骨折,并不是横突或者棘突的骨折,而是椎体的压缩性骨折。骨折的方向,提示了力的作用方向。”

    小白摇摇头,表示不能理解。

    聂之轩似乎料事如神,他用手术刀切开死者尾椎的位置,那里有一团皮下出血。

    “就是这儿了。”聂之轩说,“死者是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因为摔跤之前和地面有一定的落差,加上正好作用力最大化了,俗话说,就是正好寸劲了,力的方向和脊柱平行,沿着脊柱向上传导,导致了多根椎体骨折、脊髓腔内出血。力继续向上延伸,抵达顶端的颅骨枕骨大孔,在那里形成了骨折。这就是这个案子的损伤机制。那么请问,如何殴打,才能使出这么大的、平行于脊柱方向的力呢?”

    小白恍然大悟。

    聂之轩说:“她丈夫说的不错,这确实是一场摔跌的意外。”

    案情x剖析

    脊柱损伤死

    人类脊柱由33块椎骨(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骨、尾骨共9块)通过韧带、关节及椎间盘连接而成。脊柱上端承托颅骨,下端连结髋骨,中附肋骨,并作为胸廓、腹腔和盆腔的后壁。脊柱具有支持躯干、保护内脏、保护脊髓和进行运动的功能。脊柱内部自上而下形成一条纵行的脊管,内有脊髓。

    脊柱损伤可以由直接暴力如交通事故、火器伤而导致,但更多的还是由间接暴力导致。比如上文所述的摔跌,或者更严重的,高坠时,头、肩、足、臀着地,或者身体猛烈屈曲等,都可能会导致脊柱损伤。

    虽然人的脊柱有一定的屈曲度,但是超过了屈曲度的极限,很容易导致脊椎脱位。如果作用力平行于脊柱,可能会导致椎体的压缩性骨折;如果非平行,则可能导致脊椎脱位,或者脊椎骨其他部位的骨折。

    在法医秦明系列小说中,老秦就说过一个案子,法医通过死者脊椎的一处横突骨折,确定了作用力点和方向,从而识破了一起利用交通工具杀人的案件。

    在之前第十六案的科普中,我们也提到了“挥鞭样损伤”。简单复习一下,这种常见于交通事故的损伤,就是一种比较危险、容易致死的脊柱损伤。交通事故中,车辆猛烈刹车、撞击,如果车座靠枕较矮,头颈部无后靠的依托,会使身体猛然向前运动,头颈后仰、继而前倾,发生过度伸展和过度屈曲的运动,头颈就像是被挥动的鞭子一样,最终会导致脊髓受损。

    因为脊髓是神经系统重要的部分,所以,脊椎骨折、脱位可导致脊髓挫伤、裂伤、出血,轻则瘫痪,重则死亡。脊髓损伤是一种致残率高、后果严重的损伤,直接或间接暴力作用于脊柱和脊髓皆可造成脊髓损伤。

    在脊椎没有骨折或者脱位的情况下,有时也有可能发生脊髓损伤。

    在法医学实践中,还有一种特殊的损伤,叫作脊髓震荡,又叫脊髓休克。这种损伤常见于脊柱的轻微损伤后,脊髓受外力作用引起功能紊乱,在受力点的平面以下,出现截瘫。不过,这种损伤会在24小时之内开始恢复,并在3~6周内完全恢复。这种会让人“虚惊一场”的损伤,会给法医鉴定带来一些麻烦,老秦也在微博里对类似案件进行过评论。

    自救x小剧场

    聂之轩:“小白,你不能在电脑前面一待就是好几个小时。等到你上了岁数,你的颈椎病会让你脖子僵硬、疼痛,手指发麻,头晕目眩,恶心呕吐,你就该后悔年轻时没保养颈椎了。”

    小白:“没事,我在网上学了颈椎cao,我已经学会了。”

    聂之轩:“最近微博上老专家教授颈椎cao的视频很火,可以学一学,但是要坚持每天做,这毕竟是保养方法而不是特效药。当然,除了做cao,还需要全方位的保养。”

    小白:“比如呢?师父,快点告诉我吧!救救我们这些伏案工作人员的颈椎。”

    聂之轩:“首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