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53节 (第1/2页)
一开始茹瑺也想硬气,可问题是,整个京师就找不到第二家可以提供酒精的商家,找到卖烧酒的人家,让他们多蒸馏几次,把烧酒弄更烧一些,然后问三钱银子够不够,结果被赶了出来。 遍访京师布行,从未有人见过医用纱布,更别说仿制了。 二王是独家供应啊,你兵部想要东西,只能拿钱去买。 黑心的二王,竟然一木匣要自己一两银子。 想起来自己的那一两银子,茹瑺的心就隐隐作痛。 “请内阁出面,劝说二王,奉上医用纱布、酒精之法,为护我大明士卒,出一份力。” 茹瑺恳求道。 郁新、张紞同时将目光看向解缙,解缙郁闷地看着两人,说道:“此事,事关两百万士卒,事关国本,不妨茹大人奏报皇上,让皇上作说客吧。” 谨身殿,朱允炆看着茹瑺的奏疏,差点笑喷了。 好啊。 让朕说服朕,把辛辛苦苦弄出来的东西捐出去? 朕答应,皇后也不答应啊! ps: 需要说下哈,明代的六部尚书有时候并不是一个人,朱元璋为了分权,尚书设置人员很多,七八个,十几个也很正常。 建文帝时期,尚书人数在一至四个。 此时的刑部尚书是暴昭与侯泰两人。 第六十三章 四字批复:商人好啊 通政司的人将奏折送回兵部,茹瑺迫不及待地打开奏疏,目光落在朱允炆的批复之上,顿时瞪大眼睛,一脸的困惑与不安。 兵部右侍郎刘儁(jun)手里拿着一份文书,凑了过来,问道:“茹大人,皇上可是应允了?” 茹瑺摇了摇头,将奏疏递了过去。 刘儁看过之后,也是一头雾水,迷茫地问道:“皇上是什么意思?” 茹瑺叹了一口气,拿走奏疏,说道:“我也不清楚,此事,需要找内阁商议。你有什么事吗?” 刘儁连忙将手中的文书递了过去,说道:“登州卫指挥佥事戚斌来报,在山东沿海地区,出现了小股倭匪,抢掠杀戮了沿海军民三十余,请令兵部调拨船只,出海杀敌。” 茹瑺连忙接过奏报,仔细看了看,问道:“怪不得奏报送到了兵部,而不是五军都督府,刘大人,你可知这明威将军戚斌的父亲是谁?” “自然知道,应天卫百户,太祖亲卫,开国功臣戚祥。只可惜,戚祥在远征云南的时候……” 刘儁的目光中流露出可惜之色。 茹瑺仔细看了看奏报,说道:“正好,这份奏折也拿去内阁看看。” 内阁。 解缙正在翻看着《太祖实录》的开篇,对郁新、张紞问道:“此书由谁主笔?” 郁新摇了摇头,低头处理着手中的奏章,说道:“翰林院侍读学士董伦?总裁官王景彰?你若想知道,需要去一趟翰林院才可。” 解缙眯着眼,说道:“董伦之文,敦厚守旧,王景彰之论,默守陈规,这开篇之论,绝非两人所作。” “哦,你说这开篇?”方孝孺走入内阁,搓了搓有些冰冷的老脸,又对着双手哈了一口气,说道:“是翰林院编修杨士奇所写。” “杨士奇?” 解缙眯着眼,品着这个名字,然后将开篇文稿放了下来,肃然说道:“此子乃阁臣之才!将来,未必在我等之下!” 郁新、张紞都抬起头,看向解缙。 这可不是一个玩笑,而是一个不寻常的政治预言! 方孝孺对于解缙的话并不感意外,走上前说道:“我观杨士奇已有半月余,无论是品性、能力还是文史才学,皆是上上之选。解大才子,你可有对手喽。” 解缙哈哈笑了起来,见方孝孺冷,便将一旁的铜手炉递了过去,说道:“内阁人才济济,解某欣然乐见啊。” 方孝孺欣慰地点了点头,刚想说话,门外便传来了脚步声,茹瑺匆匆走了进来,见方孝孺也在,便先打了招呼,见过三位阁臣之后,将戚斌的奏报递了上去。 郁新看过之后,微皱眉头,道:“此事,是否知会下五军都督府,毕竟登州卫属五军都督府所辖。” 张紞思量了下,说道:“登州卫属于山东都司,为左军都督府所辖。自李景隆离京师前往广州之后,左军都督府相关事宜,便由徐辉祖暂管。不妨将此奏折,传给徐辉祖,再作定论吧。” 茹瑺微微点头,然后拿出了另一份奏章,苦笑着解缙等人,说道:“皇上批复了。” 解缙眉眼微微一动,不动声色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