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双拼】皇帝的爱人【古裝动作大片】_10、在劫難逃【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10、在劫難逃【下】 (第1/3页)

    

10、在劫難逃【下】



    風聲呼嘯,殺聲隆隆。

    主要戰場在西門府的前庭,月光下只見十幾名穿著青色服飾的家丁,持刀橫列成一排。人人振臂疾使,刀光霍霍,力阻從大門外湧進來侵犯的敵人。他們都是身穿軍服的武士,前仆後繼不怕死,前面一有人倒下,後面的人立馬補上去。

    前線戰事吃緊,官兵一時衝不破那道刀光聯手佈下的防線,但仗著人數上的絕對優勢,分出兩撥人馬從庭院兩側進擊,擺明欲來個左右包抄。驀然,一名錦衣人仗劍從廳堂裡飛身而出,劍光如虹,人影如魅瞬移,忽焉在左、忽焉在右。

    忽然騰空俯衝疾落,擊殺那些欲衝開防線的官兵,登時鮮血飛濺一片哀鴻。

    端的是一人當關,所向披靡!

    然而,官兵實在太多了,殺之不盡。

    錦衣人縱使有三頭六臂之能,但獨木難支,總有力不從心之時。

    更難對付的是,兩邊牆頭上,突然冒出一個個手持弩箭的官兵……

    同一時間,西門府邸的外面,被手持火把的官兵,密密麻麻圍個水泄不通。

    咻咻咻~

    數名輕功著越的黑衣人,很俐落地翻越高高的圍牆,進入西門府邸的後院。

    屋後,數名穿著胄甲的將士,騎著駿馬守著一輛烏沉沉但作工極為精細的雙轡馬車,深藍布幔垂掛車門,兩側氣窗懸著竹簾將車箱遮得嚴嚴實實。車內端坐著一名身穿華服的中年男子,清瘦的長相被兩道又粗又濃的眉毛襯托得威嚴無比。

    一名年輕男人匆匆掀開布幔閃身而入,劈頭便說:「爹!傳言全然不假,西門景藍那廝武功當真高絕駭人,咱們的人死傷無數,久攻不下,弓弩手已就定位。」

    「此乃意料之中。」中年男子淡淡說著,雙目精芒一閃,又說道:「鴛鴦大盜盛名遠播,既能長年掩人耳目,身份持久不曝,又豈是易與之輩。但是,如今咱們既已掌握其形蹤,斷不能空手而回,即便是掀瓦翻土,也要將人和寶物尋回。」

    「是!」年輕男人說道:「奇怪的是,那女飛賊始終未露面。」

    「無妨。」中年男子一臉冷酷,勢在必得地說:「全力進攻,格殺勿論!」

    「諾!」年輕男人領命離去。

    頃刻,一名長相兇悍的男子鑽進車廂,恭謹說:「稟相爺!後院空蕩蕩,出奇寧靜。眾人尋遍東西兩座院落的每間廂房,雖未尋得相爺描述之人,但……」湊前耳語,中年男子聽到雙眼猛地爆亮,疾聲道:「此人大有用處,速帶來見我。」

    ※※※        ※※※            ※※※

    去年三月間,京城,三陽區。

    話說在軒轅至明主政期間,為了便於管理,責由戶部將京城劃分為九個行政區,以井字型排列,由東朝南算起,分別是:

    一筒、二萬、三陽;

    青發、紅中、六合;

    七巧、八祥、九順。

    每個區設區長和若干里長、區衛隊負責治安維護。

    皇城坐北朝南盤踞在青發區,背無靠山,但有一條肴河天險可仰賴;水面煙波浩瀚數百丈寬,江水從西南蜿蜒而來,以頭巾般繞著京城向東南迤邐而去,在陽光下儼然是一條閃閃發光的巨龍,日日夜夜歲歲年年,不眠不休地守護著京城。

    正因為有了肴河這道天然的屏障,所以造就了天龍國擁有陣容強大的海軍。

    大型戰艦有三百多艘,再加上中型和小型的戰艦,共計上千艘。

    海軍總部設立在皇城北門外,肴河中一座名為天威的小島上。水面上有一條懸空橫跨百餘公尺的吊橋,專供人員進出。但要上橋之前,得先經過層層關卡查驗身份,因為御林軍的大本營,那一棟棟堅實的營舍,就分佈在兩造之間。

    而且河岸旁停靠著駐防京城的戰艦,光是大型戰艦便多達168艘,密密麻麻地環列在京城的外圍。故而,京城的城牆,泰半權充又高又厚的堤防。對外的出入,陸路與水路都非常暢通。前者有正南門、東南門、西南門等三個城門可通行。

    後者有六處港口可以乘船,當然不會缺乏貿易往來的貨輪。

    由此可知,海軍統帥虎賁大將軍元雷,位高權重,必是皇親貴族出身?

    錯了!元雷出身貧苦,由一名小海軍靠著建立無數功勳爬到艦長之位,既而受到軒轅至明的賞識,冊封大將軍頭銜,掌領海軍帥印,元雷便很自然地被歸類為皇帝的人馬。後來先帝駕崩,元雷勢必成為慶王和宰相極欲拉攏的頭號人物!

    結果咧?

    元雷行事向來低調,很少公開露面,年初海軍授勳大典在天威島舉行,元雷對著貴賓席上的皇帝和大臣們,以及現場數萬名部下公開致詞時,洋洋灑灑講了一長串,其中有一句最受外界關注:「我們是天龍國的驕傲,我們永遠效忠人民!」

    眾所皆知,朝中大臣為了爭寵,動不動就會說:「臣誓死效忠皇上!」

    可是舉足輕重的海軍統帥,卻當眾宣稱效忠人民,這代表什麼意思?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