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章】 (第5/5页)
那時候的人們早上會給小孩灌一壺蘋果酒讓他們身體健康,大多數人都醉醺醺地活著,這也是為什麼啟蒙時代會在咖啡與茶盛行之後。 中世紀對「酒」的好壞概念與現在還有一大不同之處,就是「年份」考量。現代人品酒還會重視釀造的年份如何如何(由於酵母是活物不好控制,早年傳說在流星越多的年份酒會釀得越好,因此發展酒類「星級」評鑑制,星星越多代表酒的品質越好),中世紀則沒有年份這種說法,因為16、17世紀之前瓶裝技術尚未成熟,軟木塞也還沒被發明出來,酒類非常不好保存,放超過一年鐵定變醋,當時的水果酒跟醋可能來源於同一桶,真正好價格的酒都是在剛被釀造出來正新鮮甘醇的時候,放越久越酸越臭,也就越沒有人要。 當時水果酒種類繁多,除了最常出現的葡萄酒,還有楊梅酒、氣味優雅的法國蘋果酒等等,都是因為水果園一次採收期就囤積大量,在未有妥善保存技術的背景下把那些當時賣不完的水果進行釀製,不同農莊各自發展不同的獨門釀造技術,還讓農家姑娘到當地「酒吧」去推銷自家釀的酒,以求在保質期結束前得以推銷出去。(直到現在法國部分小鎮還有這樣的習慣,而味道特殊的甜美好酒也常常出現在這些「自家釀造」的農莊中) 釀酒原料基本只要有甜味(糖分)就能讓釀酒酵母自行進行轉化,甜度越高釀出的酒酒精濃度也就越高,這也是法國蘋果酒不易保存的原因,直到近代法國要外銷蘋果酒都得在裡面另外添加酒精,原本芳香清甜的版本可能得到當地才品嘗得到了。 而葡萄等本身糖份高的水果就容易釀造出酒精濃度相對高的水果酒,如果還想保持更久一點就得靠當時煉金術發展出的「蒸餾技術」,而蒸餾過的水果酒(主要是葡萄酒)就被稱為「白蘭地」,是價格相對昂貴但比較能保存的酒。 蜂蜜酒釀造狀況自不必說(甜度超高),除了水果酒以外,中世紀釀造穀物酒的技術也相當不錯,當時的「啤酒」與現代意義並不相同,所有的穀物酒都統稱為「啤酒」。而用來增加啤酒氣泡與獨特芳香苦味的啤酒花(蛇麻)在西歐盛行也得等15世紀初以後,往後才有國家跟地區開始以法律規定「啤酒」的釀造材料一定要有啤酒花,慢慢改變這個詞彙的定義。在此之前有泡沫的沒泡沫的,釀造原料各不相同,部分遺跡出土發現啤酒原料雖有草有花有葉,不過主要還是穀物。 但穀物與水果畢竟不同,並不是天生就具有「糖分」可供釀酒酵母轉化成酒精,因此穀物酒通常還多了一項「糖化」的過程,通常就是加熱煮熟,煮熟的穀物食物(如麵包等澱粉類)經過分解也會產生甜味,就靠著這種醣繼續釀成穀物酒。而穀物酒再經過蒸餾保存也就變成了「威士忌」,同樣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被發明出來的保質酒類。 據說最初「麥芽威士忌」的發明經過也很有趣,整個過程都跟「節省」脫不了關係。首先早先的人們相當節省資源,看到麥子發芽也捨不得丟,照樣做成麵包。而上述黑麵包項說過為了省碳火一次烘烤許多,烤完後放在一處集體保存,未料時間一久忘了,居然自己糖化變成穀物酒,而且還是味道獨特,口感極佳的穀物酒。於是這一製作過程(加上蒸餾)的技術就被保存下來,很長一段時間製作麥芽威士忌時都要先把麥芽做成麵包再釀造,之後才知道其實只要用炭火先烘烤過麥芽使其「糖化」就能釀出味道獨特的麥芽威士忌。 如果這些酒類還是放超過保質期,處理方法跟當時處理壞掉的醃rou差不多,都是把糖跟香料參進去蓋過醋酸味。所以即使在貴族家也有很大機會喝到口感差如飲醋的酒,那入口酸刺的感覺這裡就不多說了,請個別勇者們倒杯醋加糖自行感受(呃。 *白奴貿易:約從14世紀開始持續數百年,在戰爭與疾病頻仍的時期,不少城邦都面臨勞動力人口減少問題,部分國家間會有強搶、買賣人口的事情發生,海陸兩邊皆有,其中海上以巴巴里海盜最為著名,剛開始本是因兩國私怨抓人販賣,到後來生意太好延續幾百年(在黑死病之後開始興盛),來源包括挾持商船、沿岸擄人等,其中也有貴族淪為奴隸,被販賣到較強盛的國家,據相關統計,整段白奴貿易歷史有約80萬至125萬人被當成像貨物一樣販賣,有技能的(如建築師、工匠、醫生)價格比較昂貴且不容易被虐待,沒有技能只能做體力活的人價格不到十分之一,單一個人尋常價格約35英鎊,批發是15英鎊,有技能的是高價100英鎊,有時候一匹馬能換到三個白奴,之後也有被迫改信仰或當成生育工具等種種不人道狀況,在此文稍微引用。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